稻鴨共生
陳文連:台灣第一位以稻鴨共生法,成功培育出有機米的農民
稻鴨共生生態農法,是利用鴨子愛玩與雜食的天性來去除稻田的害蟲與雜草,捨棄農藥與除草劑;且因為鴨子適度地「搞破壞」,反而幫助秧苗淘汰老根長出新根,水稻更加強健茁壯。 等稻子成熟,鴨子的羽翼也豐了,肉質更因為運動量大而特別有彈性。 這就完成了稻、鴨共生的神奇魔法!
小鴨子成為農夫了。一群出生約兩週的鴨寶寶要出擊囉!他們在田野中,扮演起清道夫的角色,看到那些危害水稻生命安全的福壽螺,便一口吞下肚,再更進一成為鴨子的排泄物,同時也是秧苗的天然肥料。隨著日子一天一天的過去,鴨子們也不斷成長。
若有興趣,可前往宜蘭三星觀看,這難得的鴨子與水稻共生的情景。
稻鴨共生
鴨子會走過會促進稻根生長但需要狗或養鴨限制範圍,也不能插秧一開始就放養,稻秧會被吃光踩死,適量的鴨子活動有鬆土效果,可使稻欉鬚根伸展較快讓米質較優良,鴨子覓食也會增加水中溶氧。
稻鴨一般是雜交鴨,其母本是白菜鴨,與公本北京鴨之雜交,其後母本與父本正番鴨之雜交而得,藉其好動與雜食的習性,縱橫穿梭遊動,啄食雜草與害蟲。
稻鴨比例分配不佳,稻鴨比例不足,則排泄的自然肥料以及除蟲功效不佳。
比例過高,雖除蟲害卻也破壞作物,糞便過多也會過肥。
對老農來說,稻鴨米是老祖宗的智慧累積。以前農夫們會在水稻插秧後約20天、水稻開始有一定的支撐力後,把出生約15天的小鴨趕進水稻田裡(絕對不能趕大型成鴨)。這些小鴨在水稻田裡穿梭,專吃負泥蟲、稻苞蟲、螟蟲及福壽螺等等,一般來說等到插秧後60天,稻禾是不怕福壽螺。
小鴨除了除蟲也會排洩,形成天然肥料,讓農夫也省下肥料錢。應該說稻鴨共生至少在台灣有百年以上的實作經驗。
稻鴨米約於每年3月底開始插秧,4月中旬開始放養小鴨(15天),約放養25~30天。1000平方米約10~30隻稻鴨。
基本數據
稻鴨約90天出貨,15天下稻田,25天幫忙,出來圈養50天即可出貨。
稻米插秧後,20天下稻鴨25天,1000平方米約10~30隻稻鴨。
稻鴨本身不喜歡禾本科的植物,所以稻不是鴨的菜。
稻子本身到達50天以下,基本不太怕蟲害及雜草,稻本身就是強勢作物。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