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5萬條魚開始養耕共生
Caline Malek, Nov 6, 2011, 阿布達比外電
它不止生產萵苣沙拉,一個阿幣6百萬全新的養耕共生系統在首都中心,即將誕生-單一養耕共生,同步生產魚和沙拉。
巴尼亞斯中心,目前是全球最大的養耕農場從二月起開始量產。它結合了傳統的水產養殖-魚飼養在魚缸-並採用魚的排泄物作為肥料,導入水耕蔬菜的水槽,通稱為養耕共生系統。
不久後養耕農場將開始生產魚和蔬菜,有望減少阿酋聯合公國食品進口量。目前,我國進口約 85%的食品,使其容易受到價格和供給波及。工程顧問James Rakocy博士在維京群島大學發展了30多年,他說:我們從大自然學習並複製了本系統。
查耶德(Zayed)高等教育生態農業發展中心,下週將收到首批來自美國數千顆的種子,再加上從荷蘭的50000條吳郭魚種苗。其他類型的蔬菜,包括蕃茄,黃瓜,秋葵。Rakocy博士說“這是一個養殖魚槽,水不斷地從這些養殖槽流到蔬菜水耕床進行集約生產。當系統完全運行,該中心預估一年生產高達30萬顆生菜和200噸魚。該中心有兩個4000平方米的溫室,其中一個是魚另一個是蔬菜。
它們之間一系列的水槽和過濾器把魚排泄的氨的變成植物的食物。植物生長就靠吸收這些營養物。
博士說,植物有這樣一個良好的養分和水分供應,更是生長迅速。
他的測試說明,在養耕共生條件下,紫蘇比正常生長快3倍以上,秋葵快了17倍。
博士說,養耕共生比慣行農法更好,因為在慣行農法,土壤中有昆蟲和沒有足夠的水或營養等等問題。養耕共生將植物淨化的水,再循環給養殖魚槽。
本系統由,JBA農技公司設置,其生產效率高,卻使用更少的水。水槽有400噸水,應夠1~2年所需。博士對比傳統水耕,傳統水耕必須不斷施用化肥。三個月後,化學品失衡,你必須重新換水。該技術已經在維爾京群島大學運行了10年。
博士說對一個缺水的國家,所以這是未來的農業技術,你能夠生產大量的食物,卻只用一點點水。系統的關鍵是益生菌。過濾器和生化濾槽包含益生菌,將氨轉換成亞硝酸鹽,及硝化菌將亞硝酸鹽轉化成硝酸鹽並用來作為肥料。
“魚排泄氨毒,”博士說。“益生菌將氨轉換為硝酸鹽,這是無毒的。”由於自動循環系統,養耕共生並不需要太多監控系統。更由於這是有機肥料,蔬菜的味道更好。
“整個系統由一個水泵管理,Jabber身為該中心的總監這麼說。這每年將生產45萬公斤的食物。”他希望政府鼓勵補貼制度,幫助農民汰換舊系統。
二月底系統完成,,5月魚將正式上市。這產品將在阿聯酋的大賣場上市。
即便如此,團隊正在考慮使用替代能源 - 如太陽能或風能來驅動水泵。本系統工廠將同理生產沙拉 - 通常包括金槍魚,馬鈴薯,生菜,番茄,蔥,蛋和橄欖。生菜沙拉將是第一階段,蕃茄接著推出,但馬鈴薯是一個問題,因為該系統只適用於非根系蔬菜。
該系統還有節能好處。“我們使用的是電量非常小,因此碳足跡很少,”博士Rakocy說。
全世界在這領域都屬試驗階段,AL Mazrouei先生說。更重要的是,他說,橄欖來自樹木和雞蛋來自附屬農場。
原文作者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