鬧水荒,台灣要防備
永續發展組助理研究員 蔡勳雄
全球年平均雨量是834公釐,台灣年平均雨量高達2,500公釐左右,算是雨量豐沛的國家。但是全球平均每人每年可得水量是19680立方公尺,台灣平均每人每年可得水量卻僅4290立方公尺。為甚麼台灣的年平均雨量是全球平均雨量的二到三倍,然而每人可獲得的水量卻僅為全平均值的四分之一呢?主要原因是台灣地狹人稠,地形陡峭,加上降雨時空分佈不均, 78%強的年雨量集中在五至十月,三分之二的雨量直接逕流入海,難以為我們利用的緣故。因此,人口密度高居世界第二,在國際缺水排行榜上名列第十八的台灣,如何妥善貯存與運用水資源,是很重要的課題。
地球的總水量中,淡水只佔2.5%,最方便也最可能被人類運用的淡水量,尚不及地球總水量的1%。最近,聯合國的一份報告指出,全球有十億的人沒有乾淨的飲水,每天有一至二萬位兒童死於水質污染所造成的疾病,水源益發缺乏,這個問題就會愈加嚴重。缺水國家為了開發水源,不但造成千萬人不當的遷徙,危及生態環境,地下水也因超限利用而逐漸枯竭。專家推測到2025年,全世界將有40%的居民面臨供水不足的問題,許多人因此憂心,爭奪水資源將成為世界戰爭的新禍端。
水資源在國際間是互相倚賴的,日本有90%的大麥、小麥、豆類及50%的水果必須仰賴進口,灌溉這些農作物需要52億噸的水量,相當於是三千萬名日本人每年的用水量,如果再加上日本52%木材及65%的纖維來自它國,日本對國外水源的間接消費就更顯可觀。日本政府為了避免農產國因為缺水而導致價格上漲的問題,計劃提出所謂「水的外交」,就是提供新技術及資金援助產地國,強化水資源開發與管理,以確保安全的供水能力。日本並預定於2003年,京都召開的第三屆世界水資源論壇上,以「理論付諸行動」為前提,針對水資源問題,民間團體應扮演的角色及國際應具備的協調模式,提出全球規模的具體對策,以防止世界水資源問題的繼續惡化。
台灣地區各河川流量平均值668億立方公尺,但長達半年的旱季僅有 154億立方公尺,占年逕流量 23%。台灣的用水量大多集中於農業灌溉及養殖用水,兩者佔總用水量比例達77.1%,工業用水僅佔15.3%。水量來源由河川引水及地面水抽水者占 75.5%;由水庫及埤池供應者占9.1%;用地下水者占15.4%。地下水年利用量約 71億立方公尺。根據經濟部水資源局向環保署所提國內首份水資源政策環境影響評估說明書:隨著工商業活動及人口的增長,加上如果開發水源計畫受阻,二十年後,國內每年將缺水近十億公噸,缺水量約是目前國內生活及工業用水量三分之一。未來加強節約用水措施,每天可以節省131萬公噸,約占總缺水量 21.7%;如果加強水資源調配,將農業用水移做自來水用途,每日共可調配出140萬公噸之水量,佔缺水量23.2%。將來仍有半數的缺水量有待填補,台灣水資源問題其實已經亮出了警訊。
根據長期觀測發現,受到全球氣候變遷影響,台灣地區每年總降雨量沒有明顯變化,但降雨的總時數卻明顯變少,造成乾旱期加長,洪水為患成災。最明顯的例子是桃芝颱風在台灣中部,三小時內下了近五百公釐的暴雨,連續兩個鐘頭出現每小時超過一百公厘以上的暴雨;潭美颱風為大高雄地區帶來四十年罕見的大水災,三個小時連續下了三百二十九公厘的雨量,破了兩百年來的紀錄。水資源必須仰賴森林保育及水庫貯存,經過人為不當開墾及大自然土石流無情的啃噬,台灣可用的水源不但會逐年減少,水質維護工作也將會愈發困難。如果國內高達四分之一的自來水流失問題久懸未決,加上對水資源充裕的誤解,未能提早因應;如果水源污染越來越嚴重,自來水處理成本不斷攀高,缺水問題可能會間接的威脅到國人飲用水的安全,我們不能掉以輕心。
為順應世界性水資源開發趨勢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國內水資源分配及水權調整的需要,加以即將生效的九二年飲用水品質規範,為了維持台灣水資源不虞匱乏,確保國人的用水品質,加速汰換不良的自來水管,克服自來水漏水率偏高的問題;改善用戶接管及貯水槽品質管理,確保家戶用水衛生;檢討自來水水價偏低議題,提升自來水廠高級處理的能力,加強水源涵養及保護機能,增進水質及適飲性;修訂自來水法,提振自來水組織的效能,推動自來水處理委外民營策略,落實公平合理的水源水權補償費制度,培養國人節約用水正確的習慣,都是具體可行的措施。國內自來水供應問題,長期以來一直是為各界所忽略,如何確保國人免於缺水及飲水安全的威脅,將是我國追求經濟成長之外,面臨的另外一個大挑戰。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