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月變綠洲 泥岩創生機
-牛埔泥岩水土保持教學園區
水土保持局 黃國鋒
泥岩為水土保持工作一大挑戰
「泥岩」是農委會水土保持局深入鄉間工作以來最艱辛的一次挑戰,也是人定勝天的又一奇蹟…。有人稱它「月世界」-好美的名字 ! 其原本只是一塊如月球表面光禿禿、凹凸不平、一無所有的惡地,泥岩土質含鹽量過高,鹹性土地不適合生物生長,因此是一片貧瘠。然而在這片荒蕪悽涼中,流露出一份說不出的冷峻與美,竟成為觀光客的最愛!在水土保持義工林仙化的四句聯生動解說帶領下,從牛頭摸到牛尾句句皆是吉祥話。教學園區設有6個內容豐富的解說站,沿著尖山的泥岩山脈陵線上有一步道,僅一足可容的天險地區,卻可欣賞龍崎特有的雄偉泥岩山勢、垂直大峭壁,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這裡一覽無遺 !
泥岩惡地實為台灣山坡之癌,水土保持局台南分局張文章先生形容泥岩:「一遇雨軟綿綿像麻糬,乾燥時硬邦邦像石頭」,就土壤質地而言,在土壤三角圖上位於邊沿根本不屬於土壤,倒較接近水泥的細顆粒分布,多少專家經過無數的努力都無法找到一個可以完全治理的好方法,這種土壤,不僅讓植物無法生長,動物難以落腳,更深藏著威脅人們生命財產安全的危機,是水土保持工作人員深感憂心的。但在水土保持工作同仁及相關學術單位鍥而不捨的努力下,經過無數的試驗研究,以保水為理念,築土堤土壩運用水土保持農藝方法,客土、編柵降低坡度營造植物生育基盤,灑播草種,泥岩土地上終於長出了青青的綠草和矮矮的灌叢,真是令人驚喜!
泥岩土質接近鹼性, ph 值高達 8 至 9 之間,植物無法生長,光溜溜的坡面,植物也無法附著,所以「月世界」的景觀都是寸土不生的,極盡荒涼。牛埔村過去曾經是台灣 8 景之一「雁門煙雨」所在地,古時候這兒地形高峻,山巒連綿,大雁無法一口氣飛越,必須在山上歇息,養足精神才能繼續振翅高飛。山區的冬季煙雨濛濛,如詩如畫,宛若潑墨山水,意境清幽高遠。可是曾幾何時,這些青山和綠樹都消失蹤跡,只剩下裸露的泥岩,令人怵目驚心;但如今牛埔村的「月世界」已經改頭換面了!這裡一片生機盎然,猶如一個豐富的大公園,有山、有水、有步道,這湖光山色,歡迎您的到來親臨體驗!
成立泥岩水土保持教學園區
本區先期委請屏東科技大學吳嘉俊主任研究規劃,以坡地保育為主,藉由泥岩水土保持自然生態工法相關工程之施作,一方面以減災、避災為目的,兼顧保育生物多樣性,永續利用生物及相關資源;並客土劣地改善,建立多樣性之複層林,增加綠被率,以涵養水源、保護土壤、穩定邊坡,營造動植物棲地環境;且採僱用在地人辦理泥岩水土保持工作,凝聚地方共識與愛護鄉土情懷,創造工作機會,讓居民深入了解泥岩特色,體認自己所居住的環境。
牛埔泥岩水土保持學園區內以埤仔溝溪為主要水域,該溪位於台南縣龍崎鄉及高雄縣田寮鄉境內,為二仁溪上游支流之一,集水區範圍內多屬黃砂土及青灰岩地質,抗蝕能力低,在經年累月的地表沖蝕及溪流侵蝕作用下,以致寸草不生形成光禿禿的泥岩惡地,其交錯排列於高低起伏的丘陵與溪谷,因此造就了景觀獨特的月世界風貌,讓人不得不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為達水土保持成效、減低下游洪災、維護景觀特色並兼顧生態教育宣導等多重目標,農委會水土保持局分年、分期於埤仔溝溪集水區內以自然生態工法進行土壩及土堤的設置、裸露坡面植生等水土保持工作,加上龍崎鄉公所配合在集水區內設置步道及涼亭等休閒設施,將原本猶如月球表面的荒涼景象,轉化成生機盎然的綠洲,吸引了眾多野生動植物來此棲息,使得本集水區獲選為生態工法博覽會之現場觀摩示範區,並結合農村社區之人力資源與在地特色成立「牛埔泥岩水土保持教學園區」,開放讓機關、團體、學校師生與相關單位觀摩研習,讓社會大眾多了個野外踏青的好去處;其 6 處的解說站與內容詳述如下:
第一站:飲水思源
我國自古以農立國,牛車當時肩負著農村唯一之交通工具的重責,看到第一代牛車當然要好好飲水思源一番,第一代牛車輪子是鐵皮包木頭製成的。而所謂的「團粒噴植法」是一種看似大自然奇蹟的生態工法,在整好地坡面上,先鋪一層菱形的網子,用錨釘固定好,讓網子不會移動,再噴上 5 公分厚的團粒。團粒裡面混合了各種植物的種子,有水黃皮、相思樹、檸檬桉、百喜草、百慕達草、類地毯草等常綠喬木和草種,還有樹皮、堆肥等有機質做為緩衝劑,以吸引微生物和昆蟲以此為家。布袋模毯是另一種生態工法,運用不織布形成系列凹槽蓄水,讓植物種子容易發芽成長,這兩種方法成功的將整片山坡綠化了,綠意盎然中早已不見當時人造斧鑿和菱形網的痕跡,看去像是自然天成的。
第二站:綻放綠洲
放眼望去,當年光禿禿的泥岩惡地,如今已成為生機盎然的綠洲,可稱為綻放綠洲也不為過,沿著竹梯往下走,此處所採用的「打樁編柵加培地茅植草帶工法」。是在整好的坡面上,覆蓋別處運來的優質土壤,即「客土」,接著在坡面上用木條、竹管或鋼筋打樁,樁與樁之間以竹片編織柵欄,然後在坡面鋪上不織布,再灑上草類的種子,有百喜草、百慕達草、蟛蜞菊等,每隔兩公尺的距離,加種植培地茅草。坡面上打樁、編柵及培地茅的種植,都是橫向的,似階梯狀,這種方式最能減緩雨水下沖的力道。由於大雨時,水從山坡上會直沖而下,造成嚴重沖蝕,橫向的工法,減緩了水土下沖的速度,同時也構築縱向的排水溝,將水匯流在溝內安全地排出。這些排水溝有的是用水泥噴漿的,有的則以自然工程構築土溝,土溝內種草。長滿草的土溝,土壤受到保護,就不會造成沖蝕。
還處於試驗研究階段的培地茅,本教學園區因是泥岩地質,亦為其一試驗點,培地茅特色為抗旱抗貧瘠,地上生長高度不到2公尺,地下的根卻可深達5公尺,龐大的根系,在土壤中盤根錯節,緊緊糾纏,自然也將土壤緊密地保護起來,可見其水土保持功效之優,在非洲及中南美洲運用普遍,大部分作為水庫過濾保護帶及防止土壤沖蝕用。在此地的山坡上生長茂密,一叢又一叢的培地茅草,比一般青草來得高大,青翠欲滴,迎風搖曳,精神抖擻地挺立在泥岩惡地上,將裸露的地面完全覆蓋住,成為綠茸茸的地毯,既美麗又壯觀。高挺的培地茅草,像草籬般在坡面上阻擋水和土壤,將它們加以過濾,水流下山坡,土壤卻淤積在草籬前,土淤得越高,培地茅草就愈往高處長。
第三站:古色古香
竹屋及一旁早些時期人們所使用的農具,映襯著這環境古色古香,顧名思義此站的特色必定與古老的事務有所關聯,果然走過種滿青草的土堤,見到一棟竹屋,屋內展出許多台灣早期社會常用的農具,有打穀機、牛犁、釘耙、切蕃薯葉機、蕃薯刨絲機,還有竹製躺椅、竹製搖籃等,這些先民使用過的古老器具,顯現著早年當地人的生活和文化,在農具已經機械化的現代,難得見到這些文物了。此地稱為牛埔村,可見以前這裡有很多牛群停駐,牛幫忙農家分擔農事。若以休閒觀光著眼,建議可在此放養幾頭台灣水牛,讓參觀者更有身歷其境。
第四站:生生不息
當動物開始相信這裡,並在此生長、演替之際,也就展開生生不息綿延不斷了,循著路標來到下一站─「生生不息」。哇!這裡也有牛車的展示,跟前面涼亭邊的石雕牛車有很大的差異,這可是第二代牛車。第一代牛車的車輪是鐵皮包木輪,第二代的是橡膠包鐵輪子,這樣的輪子不會破壞路面,走起來也不會嘎嘎亂響,祖先們真是聰明!科技真得是來自人性,這裡還展示趕牛的鞭子及牛車上的其他配備。向前走就是生態農塘,附近花草樹木繁茂地生長,在這裡還特別種植許多誘蝶和誘鳥植物,像春不老、馬力筋、波斯菊…等。池邊各種水生植物,有水燭、大芫草,池內還有水蓮花,許多紅蜻蜓、蝴蝶、昆蟲成群地飛來飛去,煞是熱鬧!生態池的另一頭,有一片非常特別的山坡,這是水土保持局台南分局的張文章先生發明的「廢輪胎工法」,已經在很多山坡成功的運用過。「廢輪胎工法」是將廢棄的輪胎剖成一半,鋪設在坡面上,然後打入鋼筋定樁,在輪胎中間填入客土袋,袋中有土和植物種子,植物生長後,不但綠化了坡面還發揮保護水土的功能。這也是生態工程的一個經典之作。
第五站:水中樓台
此涼亭乃位於高12公尺之豎管上,聳立於水中並在水面下1公尺處視為水中樓台,以創造休閒遊憩的活動空間,藉此活動可以讓愛山樂水的人直接親近著水,撫摸著水、觀看瀑布式的水濂,聽那潺潺的流水聲,也可以邀集三五好友在此小酌亦可泡茶聊天,暢談家事國事天下事,可垂釣怡情、或欣賞自然湖光山色、或在那酷暑天候時,清風徐徐,水波不興,是多麼令人神清氣爽,心曠神怡。土堤乃於泥岩邊坡附近處,溝築1~2公尺高之土堤,主要功能,可淤積坡面沖蝕下來之泥岩,進而改變其坡度,營造更好之多樣性棲地環境,同時可做為步道,其內側植喬木、外側栽植灌木與花草,形成綠廊,且可做為施工道路或以後工程維護之用。來到水中樓台,看見水滿溢出時沿著圍牆流入 排水孔,經過豎管、臥管而進入土壩另一頭的淨水池,再流到下方的溝渠中,原來我們站立的涼亭正是排水的豎管,這水面上多出來的空間,與山、湖、完全結合在一起,這樣的親水樓台是水土保持局台南分局黃澍春先生的設計,這巧妙設計,讓遊客聽到潺潺流水聲,觸摸到湖水,真是享受啊!站在亭中,欣賞湖水和群峰,「水中倒影」、「文筆峰」就在煙雨飄渺之中如夢似幻。
在樓台內聽牛埔村的傳奇人物林仙化老師念四句聯,亭內3幅竹編作品以及園區牆面上書寫的四句聯,都是林老師的創作。林老師可是牛埔村的寶,也是目前這兒最紅最搶手的水土保持義工。他是一位無師自通的藝術家,竹藝的編雕寫畫樣樣精通,更擅長將人生百態以幽默、風趣、急智的風格,融入民間的語言,以台灣鄉土四句聯即興創作,讓在場的聽眾個個讚不絕口。
第六站:湖光山色
站在土壩上,眺望如詩如畫的湖光山色,儘入眼簾,一切是那麼的祥和美好,土壩、掛網噴植、自然行程的台灣-綠色矽島、尖山步道、觀景涼亭 … 等,從土壩旁沿在地人施作的步道而上,在景觀涼亭處可綜覽全景,藍天、白雲、綠意盎然的斜坡、裸露的特殊泥岩、湖水倒影想像中的美景,微風徐徐吹來,思緒隨著飄啊飄!讓整個人都輕快活耀起來。
全國「夯最大」的教學園區
除了上述的6站解說設施外,本教學園區亦陸續增加土壤沖蝕模擬觀測及草類跟系觀察等教學設施,牛埔泥岩水土保持教學園區自成立以來,漸漸成為全國人氣最夯的教學園區。每年近20萬的參觀人次,幾乎天天都有遊覽車到訪,除水土保持義工的解說外,更與龍崎國小合作培訓水土保持小小解說員。小小解說員們天真無邪又討人的解說模樣,成為阿公阿嬷的最愛及首選。此處在農委會水土保持局、水保局台南分局、龍崎鄉公所及在地人等,運用生態工法巧手妝點下,使泥岩重現生機,燃起新希望,結合產業、休憩觀光,以活絡農村,增家農民收入,希望農村再生,並藉此能喚起社會各界對泥岩的關心;我們的牛埔村正由暗淡的蛹蛻變成彩蝶翩翩起舞,今年7月6日全國童子軍大露營,特別安排到牛埔泥岩水土保持教學園區觀摩研習。週休2日歡迎大家攜家帶眷到此一遊,並品嚐此地特產鳳梨、芒果、龍眼、綠竹筍、麻竹筍乾 …… 等,很甜、很香、很好吃喔!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