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耕共生:家家都能擁有的花園農場
一方魚缸、些許陶粒,利用水泵連串聯,就成了一套養耕共生系統,厄文(Irving Steel)命名為Original Series(原鄉)。厄文負責養耕共生的推廣,辦公室擺滿了各種綠色蔬菜和底下游來游去的小魚。推開辦公室進到露天屋頂就是厄文下一個養耕共生試驗場。“就從這裡開始”厄文現場模擬未來的擘劃,“陽光、空氣、水和魚,我們無土種菜,同時邀請大眾參觀討論,試著將產品帶回家,在家裏種菜。” 四年前,厄文從美國隻身到滬想要開創一番事業,同時還要希望推廣一場革命—“我們要讓所有的中國人吃上健康的菜。”厄文認真地說道。
根據台灣養耕共生協會(Taiwan Aquaponics Association)多年的研究數據,1公斤魚飼料,換肉率80%,並附屬產出約少40公斤蔬菜或30公斤瓜果,厄文重現嚴謹的科學實驗。更重要的是結合溫室中,魚跟無土栽培技術,其產出率較傳統土壤栽培高3倍。同時養耕共生所消耗的水只是單一傳統農耕週期的10%用水量。厄文認為這都是顛覆傳統農業限制的革命性的突破。
雖然養耕共生的觀念自古有之,然而厄文認為傳統方法之所以無法推廣,是因為缺少有效的控制和操作,而他所使用的是21世紀的、全球化技術背景的種植方法。
綜觀厄文的團隊,其中包括中國、美國、荷蘭、巴西、匈牙利等具有不同生物工程的專家。同時厄文親切地稱為叔叔的澳洲人克里斯被稱為養耕傳教士,他曾在南韓、香港等地區推廣養耕共生的概念與技術,向大家推廣這種養耕共生的花園農場”。
去年,厄文邀請了一位在Google工作的工程師加入團隊,因為這一次要做的養耕共生不僅僅要做在盒子裏。
4月20日,厄文團隊在浦東孫橋舉辦首個養耕共生農業溫室的開幕派對,厄文展示使用資訊系統和電腦技術管理控制的大規模養耕共生養殖溫室。
“養耕共生已是成熟技術,但是應用到商業生產時,參數、溫度等都需要進行微調,不同的氣候和環境對整個生態系統的影響也需要微調。”厄文認為。
以一個500平方米的養耕共生系統來計算,工業化的高密度養殖,僅設備的前期投入就至少需要近8萬元人民幣。如果算上固定開支、溫室的租金等等,依靠售賣單價在200~300元的家庭式養耕共生“原鄉系列”維持公司運轉顯然不太現實。除此之外,現階段僅在上海孫橋投入使用的兩個農業溫室顯然無法滿足過高的用戶需求,而沒能實現規模化生產降低成本的目標,普遍較高的價格也並非個人能夠長期消費的方式。
根據美國目前的養耕共生技術指標來看,一個640平方米的養耕共生生態系統,前期至少投入超過12萬美元。而圍繞養耕共生的賺錢模式則產生了兩種:在美國亞特蘭大,一家名為“地球解決方案”的公司,在網上銷售價格在268美元到3000美元之間的家庭式養耕共生系統,據報道,僅2010年就售出了數百套。此外,大型農場則是養耕共生技術投入運用的另一方向。AeroGarden公司則通過部落格等推廣介紹這一新鮮種植方式,規模化生產同時吸引一批高收入家庭和綠色消費者。
對於厄文想要在中國打開養耕共生的賺錢之道,產業化和規模化是他的方向。
目前厄文的溫室裡正在培育的蕃茄、黃瓜、生菜、草莓等瓜果即將迎來另一輪採收,而它們將運往上海幾家高檔餐廳以及部分創意素食餐館。“目前我們還不適合面對個人消費者,當然這是我們的目標。”厄文解釋,初期的試運營階段,餐廳將是這些養耕蔬菜的最佳消費對象,因此酒店、餐廳將是厄文下一步重點拓展的客戶群體。
在厄文舉辦的開幕派對上,還有一群來自旅遊區的嘉賓,厄文正在與不少地方政府洽談合作,或許,他的養耕共生項目將會摸索出新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生財之道。
一方魚缸、些許陶粒,利用水泵連串聯,就成了一套養耕共生系統,厄文(Irving Steel)命名為Original Series(原鄉)。厄文負責養耕共生的推廣,辦公室擺滿了各種綠色蔬菜和底下游來游去的小魚。推開辦公室進到露天屋頂就是厄文下一個養耕共生試驗場。“就從這裡開始”厄文現場模擬未來的擘劃,“陽光、空氣、水和魚,我們無土種菜,同時邀請大眾參觀討論,試著將產品帶回家,在家裏種菜。” 四年前,厄文從美國隻身到滬想要開創一番事業,同時還要希望推廣一場革命—“我們要讓所有的中國人吃上健康的菜。”厄文認真地說道。
用科技管理傳統技術
在中國,養耕共生不是個陌生話題。“中國古代南方稻基魚塘就是現代養耕共生的起源之一,現今技術正是學習大自然的運作。”厄文說道。 無土、無化肥,養耕共生通過全新的複合耕作方式,把水產養殖與蔬菜生產恰如其分地結合在一起。厄文的夥伴陳傑介紹,魚是系統生產者,利用水泵收集魚糞,輸送到蔬菜區,通過硝化菌將糞便轉化為氮肥,供給蔬菜生長。根據台灣養耕共生協會(Taiwan Aquaponics Association)多年的研究數據,1公斤魚飼料,換肉率80%,並附屬產出約少40公斤蔬菜或30公斤瓜果,厄文重現嚴謹的科學實驗。更重要的是結合溫室中,魚跟無土栽培技術,其產出率較傳統土壤栽培高3倍。同時養耕共生所消耗的水只是單一傳統農耕週期的10%用水量。厄文認為這都是顛覆傳統農業限制的革命性的突破。
雖然養耕共生的觀念自古有之,然而厄文認為傳統方法之所以無法推廣,是因為缺少有效的控制和操作,而他所使用的是21世紀的、全球化技術背景的種植方法。
綜觀厄文的團隊,其中包括中國、美國、荷蘭、巴西、匈牙利等具有不同生物工程的專家。同時厄文親切地稱為叔叔的澳洲人克里斯被稱為養耕傳教士,他曾在南韓、香港等地區推廣養耕共生的概念與技術,向大家推廣這種養耕共生的花園農場”。
去年,厄文邀請了一位在Google工作的工程師加入團隊,因為這一次要做的養耕共生不僅僅要做在盒子裏。
4月20日,厄文團隊在浦東孫橋舉辦首個養耕共生農業溫室的開幕派對,厄文展示使用資訊系統和電腦技術管理控制的大規模養耕共生養殖溫室。
“養耕共生已是成熟技術,但是應用到商業生產時,參數、溫度等都需要進行微調,不同的氣候和環境對整個生態系統的影響也需要微調。”厄文認為。
商業化推廣
好技術不等同好生意,如何賺錢是厄文目前思考的難題。初期投資較大、市場接受度低,這是厄文目前面臨的挑戰。以一個500平方米的養耕共生系統來計算,工業化的高密度養殖,僅設備的前期投入就至少需要近8萬元人民幣。如果算上固定開支、溫室的租金等等,依靠售賣單價在200~300元的家庭式養耕共生“原鄉系列”維持公司運轉顯然不太現實。除此之外,現階段僅在上海孫橋投入使用的兩個農業溫室顯然無法滿足過高的用戶需求,而沒能實現規模化生產降低成本的目標,普遍較高的價格也並非個人能夠長期消費的方式。
根據美國目前的養耕共生技術指標來看,一個640平方米的養耕共生生態系統,前期至少投入超過12萬美元。而圍繞養耕共生的賺錢模式則產生了兩種:在美國亞特蘭大,一家名為“地球解決方案”的公司,在網上銷售價格在268美元到3000美元之間的家庭式養耕共生系統,據報道,僅2010年就售出了數百套。此外,大型農場則是養耕共生技術投入運用的另一方向。AeroGarden公司則通過部落格等推廣介紹這一新鮮種植方式,規模化生產同時吸引一批高收入家庭和綠色消費者。
對於厄文想要在中國打開養耕共生的賺錢之道,產業化和規模化是他的方向。
目前厄文的溫室裡正在培育的蕃茄、黃瓜、生菜、草莓等瓜果即將迎來另一輪採收,而它們將運往上海幾家高檔餐廳以及部分創意素食餐館。“目前我們還不適合面對個人消費者,當然這是我們的目標。”厄文解釋,初期的試運營階段,餐廳將是這些養耕蔬菜的最佳消費對象,因此酒店、餐廳將是厄文下一步重點拓展的客戶群體。
在厄文舉辦的開幕派對上,還有一群來自旅遊區的嘉賓,厄文正在與不少地方政府洽談合作,或許,他的養耕共生項目將會摸索出新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生財之道。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