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6月, 2013的文章

太平洋島嶼試驗養耕共生

對太平洋諸島而言,養耕共生可能有機會解決糧食供應難題,許多島嶼欠缺適合耕種的沃土、淡水有限、燃料價格高漲也影響新鮮農產品進口;海洋保育及倡議團體Oceana近期研究中,指稱庫克群島最有可能因為海洋酸化影響漁獲,導致糧食供應吃緊。 庫克群島內最大島嶼拉羅東加(Rarotonga)正在實驗養耕共生模式,結合漁產養殖與水耕農業,在這種碳中立的「封閉迴圈」系統內,魚缸裡富含硝酸鹽的水用來灌溉蔬菜,以魚的排泄物滋養植物,過程裡植物也能發揮濾淨及充氧效果,再讓淨水回流至魚缸。這個系統不需使用農藥或生長激素,用水量也只有傳統農業的10%。 這項試驗計畫名為「綠生活、水花園」,獲得紐西蘭援助計畫共25萬紐幣獎金,奧克蘭大學預估,只需2.3年即可攤平成本,庫克群島農業部長Kiriau Turepu表示,「養耕共生是我們的未來趨勢,可藉此降低仰賴進口的比例」。 澳洲「養耕共生方案」成員Wilson Lennard花費三個月時間,建造這項示範系統,在200平方公尺的土地上,共建置三套大小不一的系統,最大版本共有50平方公尺的生長空間,產量與占地250平方公尺的傳統農業相當。 紐西蘭援助計畫代表Helen Ellis深信,這種模式在「居家、社區或商界」均能成功,也計畫在庫克群島北部,進一步贊助更多養耕共生設施。 英國教授Tim Benton指出,「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這種方案未來肯定有發展機會,若經適當管理,養耕共生的產量將遠高於一般農業,對腹地狹小的區域格外珍貴,例如在城市裡發展地方農作」。 德國柏林即為一例,「效能城市農業」團體正在廢棄工廠屋頂上,打造占地1000平方公尺的養耕共生農園。

環保草毯

環保草毯 環保草毯,以纖維土為基底,連同優質草籽、營養劑、專用紙、定型網等多種材料(視用途而定),在大型生產流水線上一次加工完成。 KLD環境保護草毯的整體結構如下圖所示: 環保草毯結構 環保草毯結構(植草型) 環保草毯使用稻桿、麥桿、玉米桿、椰殼纖維、大麻、黃麻、亞麻廢棄纖維等為原料,鋪敷於地面,可抗水和風的侵蝕,固化地表、防治水土流失、儲存地表水分、根治沙塵暴的源頭,實現綠化。可應用於沙質土、山坡及河流兩岸、鐵路、公路兩側,果園、公園、以及飛機場、足球場、高爾夫球場、屋頂花園等。 MST環保草毯技術給草坪建植方式帶來一場根本性變革,使得快速、高質量地建植草坪成為可能。使用時,如同鋪地毯一樣,將草毯覆蓋於山坡、路基或坪床上並澆水,若干天后,草種發芽生長,即能形成優質草坪。它在草坪長成前就能起到很好的固沙、護坡和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這對開山修路等建設工程具有很高的環保價值。另外,與傳統的“草皮卷”生產相比,由於無需佔用大量農田種植草坪然後移栽,不僅避免了大量優質土地的佔用和土質破壞,還節省大量運輸和移植的費用,降低了草坪建植成本。     1. 網 Netting 2. 天然纖維層 Natural Fiber Layer 3. 網 Netting 1.網 Netting 2.天然纖維層 Natural FiberLayer 3.營養土 Mulches 4.紙 Paper 5.網 Netting

擒縱器

擒縱器 擒縱器是使用於鐘錶機械的零件。 擒縱機構最早由希臘的拜占廷人斐羅(Philo of Byzantium)所發明,當時用於機械式盥洗台的一部分,然而用於鐘錶機械的擒縱機制最早是由唐代(618年-907年)比丘僧暨朝廷天文學家、數學家、工程師──一行(683年-727年)開發,以供其一如張衡(78年-139年)所發明的水力推動渾象儀運轉,並且這種機構也可於後來張思訓(活躍於10世紀晚期)與蘇頌(1020年-1101年)所作渾儀/儀象台上找到。一行的擒縱機構讓每隔一刻擊鼓,每隔一時辰撞鐘,其本身就是撞鐘的一種。不像現代擒縱機構採用懸吊震蕩擺臂以停留/釋放這機構里小型旋轉齒輪上的鉤子,中國古代早期的擒縱機構利用重力與水力來達成目的。 在蘇頌的儀象台中,初始時樞輪(它在機構裡如同齒輪)被左右天鎖抵住輪輻,整個樞輪無法轉動;由平水壺經導管流出的水注入樞輪上的受水壺中;受水壺中無水時,受水壺被托在壺底的格叉架住,所以能接受注水;當注入壺中的水到一定重量,格叉就托不住受水壺,開始下降;格叉下降,受水壺也隨之下降,裝在壺側的鐵撥牙就向下擊開關舌;關舌拉動聯在其上的天條,天條再拉下天衡(槓桿)的天權端;天衡天關端隨之抬起,帶動天關,打開左天鎖;左天鎖打開,則樞輪被允許在受水壺中水的重力作用下轉過一輻;接著,因壺側的鐵撥牙已滑過關舌,天條鬆弛,天衡在左天鎖、天關及天衡左側桿的重力作用下,左端下落,抵住樞輪上的下一個輻板,使樞輪不能繼續轉動;同時,天衡右端抬起,並經天條拉起關舌,等候下一次撥擊。右天鎖的作用是防止樞輪因突然被左天鎖抵住而產生的反彈。受水壺在撥過關舌後,其中的水便落入下方的退水壺中。 這裡,中國古人提早400年發明流體驅動、間些性工作擒縱機制。後來西方中世紀晚期機械鐘裡真正擒縱機構;利用砝碼取代水力以產生源源不斷但平穩的節拍。 養耕共生與擒縱器? 養耕共生有一項重要的潮汐開關,當使用連通管原理設計潮汐開關時,潮汐開關的作用必須考慮水量的大小因而造成水位的升高,但是水位的升高是水量除以植栽床的面積,也就是說當植栽床的面積越過大時,幾乎等同我們要選用更大流量的抽水馬達。但是馬達越大代表水量越大的同時,電量也越大,這對商業運作是極度不利。商業養耕共生必須考慮成本,越小的馬達,越少的水量,就代表營運成本越低。因此我們必須考慮現存全世界的養耕共生的一個...

自動餵食器很奇怪

自動餵食器很奇怪 兒子的賤招 , 有一年過新年要去外婆家九天 , 因為他有一缸魚 可是沒法不餵魚 因為魚很兇 肚子太餓會吃小魚 , 所以他把檯燈綁一個紙杯 懸吊在魚缸上方 紙杯下面用釘子打了幾個小洞 , 搖一搖 看起來可以掉料 , 可是人在外面 又沒錢買自動控制的元件 難解! 怎麼辦? 他想到把手機調成震動模式 放在紙杯24小時充電 , 當他在外婆家 就可以每天中午 自己打電話給自己 手機震動兼餵食 , 那年他小學五年級 , 今年上師大附中了 。

魚菜共生裝置 獲匹茲堡金牌

魚菜共生裝置 獲匹茲堡金牌 (中央社記者陳至中台北22日電)遠東科大精緻農業中心主任張彥輝等人開發的「魚菜共生裝置」,允許在室內養魚種菜,節省水資源,獲美國匹茲堡發明展金牌。 遠東科技大學今年在匹茲堡發明展獲得2金3銀,副校長鐘明吉更獲得傑出發明人獎,表現亮眼。 精緻農業中心主任張彥輝等人組成的研究團隊,開發出一個適用於室內農業的魚菜共生裝置,上頭種菜、下頭養魚。植物吸收不完的水分,送到下層魚缸,魚的糞便沉積在底部後,經過處理送到上層植栽箱,變成最佳的有機肥料。 特別的是,研究團隊結合了LED裝置,讓整套設備可以放置於室內,魚缸底部也設有特殊機械,可以自動收集糞便。 張彥輝表示,遠東科大精緻農業中心在發明展得獎作品多,中心正在開發一套「垂直農場」模式,在都市水泥叢林中,栽培高價值作物牛樟芝。

藻燈

藻燈 法國化學家皮爾(Pierre Calleja)發明了一種創新藻燈,它比樹木吸收200倍的二氧化碳,每年1噸,或在其整個生命週期等同一棵樹的效率。 皮爾基本設計的是無電力照明系統。它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來產生光,副產物是氧氣。關鍵因素是什麼?藻類。有些特定藻類只須要有機碳和日照,並在光合作用中產生碳水化合物的能量以及氧氣。 藻燈包括藻類填充水和光電池系統。白天藻類利用日照工作,然後儲存電能,在夜間電用於照明,藻類也可以產生碳,沒有日照,藻燈每天可以無日照依然正常工作。

室內養耕共生農場

室內養耕共生農場 都會有機公司(Urban Organics)計劃整合室內養耕共生同時養魚種菜 By Harry Goldstein 都會有機的大衛(David Haider)站在13噸的水缸前示範未來1000尾台灣鯛跟植物共生的故事. The old Hamm’s brewery loomsover the gritty East Side of St. Paul, Minn., a redbrick citadel of suds that rolled out its last barrel in 1997 and then became a 3-hectare site for urban explorers to shoot trophy pictures and for graffiti artists to showcase their mad skillz. David Bowman But beyond the busted windows and spray-painted tags, business partners Chris Ames, Fred Haberman, and David and Kristen Haider of  Urban Organics  see an indoor farm. Using a hybrid farming method called aquaponics, which combines aquaculture (fish farming) and hydroponics (growing plants in water), this massive, 4700-square-meter indoor field of greens will feed thousands of fish and be fertilized by the resulting fish poop. Nothing will go to waste. Commercial aquaponics has been conducted mostly in warm places such as Australia, Hawaii, and th...

養耕共生的經驗分享-稻鯉共生

養耕共生的經驗分享-稻鯉共生  2012年我們在花蓮壽豐推廣稻鯉共生的成果分享,飼養鯉魚是目前稻田養耕共生技術最簡單的。鯉魚是在稻田裡放養3吋苗,收割水稻時捕撈上市。由於鯉魚與水稻共生,不餵人工飼料,是生態養殖綠色食品,目前接受指定年度契作,但是在市場上供不應求。  在稻田養鯉魚,(1分地)1000平方米投人1500多元,每期可產鯉魚100公斤,契作價新台幣150元。 稻鯉共生的方法  1.稻田選擇:選擇排灌方便、常年保持水位的水田。  2.稻田改造:在田內開挖田字或井字深溝,溝寬40公分、深30公分,進出水口和縱橫溝交叉處挖魚坑,魚坑長2米、寬1米、深0.6米。溝坑面積佔稻田總面積10%左右。  3.魚苗放養: 插秧後7~10天,每1,000平方米稻田配合3吋鯉魚苗1,000尾。  4.肥水養魚:養魚稻田要先種綠肥,施足底肥,平時養浮萍,也可安裝捕蟲燈,魚也會吃蜻蜓幼蟲等等。夏季稻田水溫30℃以上時,要加深水位或保持水流進出,增加水中溶氧量,實現活水養魚。  5.慎防病害:放養前魚體應先用2%食鹽水浸泡消毒;養魚後每隔15天噴灑 EM益生菌稀釋液,1000平方米使用EM益生菌2KG。  1000平方米稻鯉共生檢討(實驗農場的數據僅供參考)  1.魚苗費用:1,000平方米稻田放養1,000尾3吋鯉魚魚苗2,000元。  2.飼料費用:人工投料1,000元。(約一袋25KG飼料)  3.水電費用:1,000平方米半年暫計1,000元。  收益分析  1.插秧後10天放養1,000尾魚苗,收割前捕撈,合計魚重約100KG,契作價格150元,鯉魚收入15,000元。  2.稻穀1000平方米比去年同期增產12%(此處不記入增產收入)。  3.損益約 15,000(鯉魚)–2,000(魚苗) -1000(飼料) -1,000(電費)=11,000  經營管理 1.放苗前注意魚苗大小,務必消毒。  2.做好水質管理,營造稻鯉共生的生態環境。  3.定期抽測魚體重量,並調整飼料的供應量。

頂級魟魚500萬?

頂級魟魚500萬? 溫馴卻繁殖不易的魟魚,極富收藏玩賞與投資價值,已取代水族之王-紅龍,成為富豪新寵。一條頂級皇冠黑白虹魟高達新台幣500萬。隨著玩家愈來愈多,養殖技術日漸進步。鐘日盛專攻頂級魟魚,價格高、利潤好,市場區隔也就成形。 2010年7月,兩位神秘富豪不約而同悄悄抵達台灣;他們不是來參觀阿里山及日月潭。而是直接包車趕到雲林偏僻小鎮西螺;他們的目標不是西螺的風景,而是一條條巨大的魟魚。這些魚有何特殊之處,為何可以吸引富豪不遠千里而來? 富豪千里到訪 神秘富豪敲開的大門,就在西螺鎮最偏遠的街上,一踏進門,映入眼簾的是長達3米,超級乾淨、明亮,不用打燈、依舊閃閃發光的巨型魚缸。魚缸裡,傳說中的“皇冠黑白魟魚”,一條條像宇宙飛船般巡游著,散發著神秘的光芒。 這些魚不僅長相不凡,價格更是驚人,一條頂級的皇冠黑白虹魟魚價格高達500萬元(新台幣,下同),早已取代之前的“水族之上”紅尼,成為富豪們的新寵物。而讓這些富豪甘願掏}H千万巨款的就是魚場主人鐘日盛,行內人叫他“大尾龍”,他所養殖的頂級魟魚,不只吸引神秘富豪,甚至連國際玩家日本、德國、荷蘭等國際魟魚迷,更是不遠千里地跑到雲林西螺找他。 目前,世界魟魚銷售與幼苗的繁殖量,主要有近70%都由台灣掌握,而其中頂級魟魚的繁殖則是掌握在鐘日盛的手中。 在全台最大果菜市場西螺長大的鐘日盛,原是賣榮維生。從16歲第一次到夜市撈金魚開始,鐘日盛就和魚結下了不解之緣。有事外出時,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他的魚。他8年前開始接觸魟魚,這一養竟然成了主業。甚至成為台灣的魟魚大王,3位員工加上17個水族缸,一年就淨賺2000萬元。 魟魚易養難生 魟魚之所以稀有珍貴,主要是卵胎生的魟魚易養難生。水族之王紅龍是卵生,平均一胎50條的產量,魟魚不孕的機率高,一胎最多3~5條。但是鐘日盛的魟魚,一胎最多12條,是別人的4倍。因此,台灣約有70%魟魚玩家的魚,都是從鐘日盛手上繁殖出去的魚子魚孫。 相對一般養殖戶用傳統養殖,鐘日盛以科學方法飼養。 “我知道去年這個時候,我手中的魚生多少條,每一條魚懷胎多久的時間。”他說,他甚至還統計,每年最熱與最冷的月份,母魚懷胎時間的長短,以及所生產的小魟的公母比率等等。鐘日盛很清楚,只有通過嚴謹的數據、長期追踪記錄,才能夠提陞技術與品質。 “人為疏失,機器處理;機器疏失...

養耕共生和LED照明

養耕共生和LED照明 養耕共生和LED照明,台灣植物工廠再添新科技。「絕對有機,而且不怕任何天災!」「LED燈種出來的蔬菜,絕不輸一般蔬菜」,台北國際光電週會場中的「植物工廠區」內,業者們踴躍的推銷自己的技術,也不吝嗇的將種植出來的蔬菜讓人試吃,就希望民眾能聽一聽LED在農業上的新應用。 傳統水田中的魚菜共生種植方式在台北國際光電週的會場中出現。詮興開發公司的工程師陳偉豪說,台灣早期的魚菜共生一直是有機植物培養的方式之一,但現在結合了LED燈的日照科技,將兩項種植方式結合,可產生更大的商機。 一般在田中以魚菜共生的方式種植作物,還是必須靠天吃飯,如果一有天災,作物仍會受到損害;如果將魚菜共生搬到溫室內部栽種,就不會有害怕受天災摧殘的問題,還可以以LED燈來調節產季,非常方便。 陳偉豪說,將養耕共生搬到溫室其實很容易,先將魚缸放至於層疊的蔬菜下,再以抽水馬達將水倒入每層菜的下方,讓菜可吸收到水中的養分,且在導管中會放特製的過濾網,將較大的雜質過濾,只留下有營養的物質。 在光電週的植物工廠區,還有從日本大阪府立大學植物工廠研究所前來參展,大阪府立大學產學官合作事專員刮古有希表示,這次前來台灣參展,希望能找到合作夥伴,台灣在植物工廠的開發已有長足的進步,若能夠相輔相成,將會是一大助益。

養耕共生: Are we ready to respond?

養耕共生: Are we ready to respond? During Alltech's symposium "Glimpse 2020" held in Kentucky, USA, many topics were discussed including aquaculture technology. Among the many promising technologies presented in the Farming the Sea sessions was aquaponics, a system that intergrates hydroponic plant production with recirculating fish culture systems. Charlie Shultz from Kentucky State University discussed the explosion of interest in aquaponics and what that technology holds for the future. Over the past decade much of the aquaponics movement has been focused on subsistence-level systems. In the US there are an estimated 1,000 – 1,500 backyard systems, in addition to roughly 1,000 school-based systems. These numbers are increasing, as are the number of university research programmes, short courses, and publications dedicated to the topic. Aquaponics offers huge potential for profit increases through shared operation and infrastructure costs and the recycling of fish w...

布朗學園用養耕共生了解植物生態

布朗學園用養耕共生了解植物生態 CHATTANOOGA, TN (WDEF) - Kindergarten Teacher Andria Powers turned to a Rossville, Georgia company to help teach her students about the life cycle of plants. Ryan Cox is the Founder of HATponics and Inner City Aquaponics. He's donating the equipment for 80 Kindergarten students at Brown Academy to grow and take care of their own strawberry plants. The students will be using a growing system called "Aquaponics." That's a way to grow plants in water instead of soil. Powers says the students are using a unique source to water their plants. "This is going to show our students that we can grow strawberries, in this case, from our aquaponic system that we set up, that will also use the water from the fish tank that we have. So we don't have to actually water them, because it is all inter-connected, and it will be a great visual for them to see that." Ryan Cox hopes this lesson teaches the students how plants, fish, and water ar...

重慶潼南縣養殖大戶赴巴南區考察學習

重慶潼南縣養殖大戶赴巴南區考察學習 2013年06月08日中國水產養殖網出處:重慶市水產技術推廣站 為認真貫徹落實全市漁業工作會精神,切實推進我縣水產產業發展,6月6日,潼南縣農業水產綜合服務中心組織8名養殖大戶赴巴南區學習。首先到二聖鎮養殖基地實地參觀養耕共生現場,隨後聽取了巴南水產站負責人介紹巴南區現代漁業發展現狀及新品種、新技術推廣工作情況,並與當地養殖戶相互交流成功經驗。 巴南區養耕共生有特色,有效果,有影響,成功經驗值得學習借鑒。通過參觀學習,養殖戶對“魚菜共生”多品種栽培產生了濃厚興趣,紛紛表示要把學到的經驗應用到漁業生產中,實現“魚與菜”、“經濟與生態”雙豐收。今年,我縣預計實施“魚菜共生”2800畝。此次考察學習,為我縣漁業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食物森林解決食物短缺的問題

食物森林解決食物短缺的問題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focused on urban gardens and green spaces to help mitigate the effects of pollution in cities, a trend that could expand to designing food forests to feed growing urban populations. Australia has an expansive area of land, much of which is unused and, some say, unusable. That did not stop permaculturist Geoff Lawton from devising a simple design and methodology through which degraded land could be turned into a food forest. He traveled to Jordan, the lowest place on earth, with salty desert soil and turned it into a productive food forest. This, of course, raises questions as to whether Australia should be devoting some of its real estate to food forests for its own population rather than continuing to import on a large scale. It also raises the issue of how much food the forest would generate and whether the output of produce would be enough to offset the real estate cost. “You can fix all the world’s problems in ...

植物工廠與養魚工廠

植物工廠與養魚工廠 文/方煒(生物產業機電工程系教授) 室內循環水養殖系統基本上是一個省地、省水、高產量的生產工具。可不使用地下水,廢水排放又少,對環境的影響小,屬環保上友善的系統,所以頗受重視。由於可在室內全年養殖,不受天候影響,簡稱為養魚工廠。國內養魚工廠的原始設計主要以養殖歐洲鰻為主,但基於養殖成本的考量,業者多半傾向兩段式養殖方式,室內只負責魚體對水質要求高且/或存活率低的關鍵階段。目前此種養殖模式亦逐漸擴散至其它觀賞魚與高經濟價值魚種的魚苗與成魚的養殖。 植物工廠的廣義定義包括了可全年栽培的具環控調節能力的溫室,採水耕方式栽培的植物工廠同樣使用循環水,養殖水中飽含氨氮廢棄物正好可作為植物的養分來源,植物吸收氨氮廢棄物可降低循環水養殖系統對氨氮去除設備系統能力的需求,兩者可做互補式的結合,但增加監控與管理上的複雜度。此種結合在國外也逐漸受到重視,甚至都有新的英文單字被創造出來,用來簡化對此類型的複合養殖/栽培系統的描述。水產養殖是Aquaculture,水耕栽培是Hydroponics,兩者結合的研究稱為Aquaponics。迄目前為止,大多數的學界與業界的系統多偏向於吳郭魚或鯰魚等淡水魚結合藻類、萵苣、番茄或布袋蓮的栽培。後三者主要透過旺盛的根系生長力去除水中氨氮,藻類在水中尚有調節水中溶氧與提供天然抗生素防治疫病的功能。 如下表所示為養魚工廠用地、用水、飼養密度、飼養時間與飼料換肉率之比較(以年產量 50 噸鰻魚之規模為基準)。表中數據顯示超集約養鰻系統的獲利空間與在資源的節約上均遠優於傳統的漁塭養殖,其缺點則是成本高,風險高;換言之,對水質監控與魚病監控系統的依賴度高。 項目: 養鰻系統 傳統魚 塭 超集約 使用土地( 平方米 ) 20000 1000 使用水量 ( 噸 ) 3200 30-40 飼養時間( 月 ) 18 12 飼養密度( 公斤 /噸水) 2 70~100 飼料換肉率 3.0 1.2~1.7 * 飼料換肉率: 增肉一公斤(溼重)需提供多少公斤的飼料(乾重) 圖1 所示為超集約循環水養鰻...

沉水過濾器

沉水過濾器的外型變化很大,基本上離不開上圖的基本構造,這種使用於魚缸中的歷史悠久,成效也眾說紛紜,讓我們來討論這令人又愛又恨的過濾器吧! 相信一開始養魚的人大多會購買他,為什麼?因為他幾乎就是一般人對過濾器的基本型態,就是一個打水馬達加上過濾棉盒,愛它的原因就是他便宜,水量強,電壓小,四處都買的到,恨他就是養魚的話常常容易死掉,而且挺佔空間的,但是沉水馬達仍然有它的用處,否則他怎麼會在市場上還是屹立不搖勒!那當然,這種過濾裝置最主要的目的還是"打水"促進水體的循環,你看它的出水口直直朝外衝出,就知道它的出水量感覺一定很強,此種過濾裝置主要應用在水草缸,一般養魚缸,魚池,兩棲爬蟲半水景缸等等......他的價格依大小廠牌不同,所以落差很大,接下來來討論它的原理吧。 看了上圖的基本構造之後,它的原理很簡單,就是利用沉水馬達打水並產生吸力,經由過濾棉的阻隔,有效的留置水缸內的汙垢和有機物,但是由於沉水馬達的水量一直都很強勁,生化棉很容易就髒了,甚至堵塞,加上過濾面積不夠大,因此一但養的魚數量一多,餵食量大,生物過濾的效果大打折扣,所以常常有人用沉水過濾養魚必死無疑,因此建議,養魚的話最好不要"單單使用沉水過濾器",當然,有些魚種對水質的忍受力較佳,不會產生什麼影響,但是小型魚想用他養好就要費點功夫了。 上圖示兩種主要沉水過濾器的圖,左邊那種通常都是小型的,他沒有濾杯,也沒有入水軸,就單純的在盒內放置生化棉而已,這種是最常見的,至於右邊的是屬於中大型的種類,通常都會加一層濾杯,其實濾杯的目的很簡單,就是讓水流在內經由濾杯形成漩渦,並將污物集中在濾杯內的濾棉上,而且重點是一般清洗沉水過濾器時因為電源的切斷,而使馬達不再運轉,這時候生化棉時沒有吸附力的,因此汙垢容易脫落,從缸內拿起時,污物容易從入水口漏出,導致整缸都有污物漂浮,但是濾杯可將這種因素除去,因為汙物沉澱到濾杯下,所以不容易流出。

聯合國在加薩走廊推廣養耕共生

聯合國在加薩走廊推廣養耕共生 聯合國食糧組織在加撒走廊設置了15個養耕共生都市農場遏制日益嚴重的糧食短缺 The project is one of several international support initiatives in the area, and the 聯合國食糧組織 aims to shift away from food stamps to a more sustainable option for residents. The food shortage is the result of near-total blockade of the region for three years following partial blockages beginning in 2007. Israal enforces an exclusion zone three miles off the coast of 加撒走廊 and over a kilometre from the land border. By making 85 per cent of fishing zones and 34 per cent or remaining agricultural land out of bounds, the lives of 180,000 people are adversely affected. 加撒走廊’s agriculture sector has lost at least $US 180 million due to restricted land use. Around 97 per cent of the people living in the Gaza Strip are urban or camp dwellers with no access to agricultural land. Approximately 1.7 million people in the area face food insecurity issues. Beginning in July 2010, the FAO implemented an...

熊蜂取代人工授粉

台灣自2004年引進熊蜂取代人工授粉提升果蔬授粉效率與果實品質為提高農作物之授粉效率及提升瓜果產量與品質,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近年來除大力支持蜜蜂授粉的研究外,今年更極力推動引進另一種高效率傳粉昆蟲-熊蜂在國內大量飼養及利用研究。 經過二年多的試驗,將可在溫網室內大量釋放,減少蔬果畸形和品質不良等情形,並解決人工授粉勞力不足問題,增加收益。熊蜂與蜜蜂為近親昆蟲,具有採集花粉與花蜜能力,但熊蜂體型較大、全身披覆絨毛、飛行力較強,訪花傳粉速度更快更完全,為一優秀的傳粉昆蟲。 台灣有七種土產熊蜂,遍佈不同海拔區域,但是捕捉馴養非常困難。目前全世界能馴養九種熊蜂,供溫網室內不同作物與果蔬,例如蕃茄、甜椒、草莓、茄子及洋香瓜等授粉專用,由於提高結果效率效果顯著,而且授粉果實飽滿。例如在溫室內蕃茄所做調查,經由熊蜂授粉後,蕃茄結果率達91%,人工授粉達86%,未特別處理者僅59%;在果實方面,熊蜂授粉者可達95公克,其他兩種僅82和58公克。 因此國外養熊蜂已步入企業化經營,租蜂授粉更成為多種園藝作物栽培經營的一部份。台灣養耕共生協會在台南歸仁的實驗農場自2012年引進的熊蜂,已通過進口檢疫之法定程序,俟其完成檢疫程序,證明無感染危險病蟲害及不造成本省生態環境傷害情形後,即可開始進行增殖及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