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秀(左)與劉昌碧在浮台上摘菜。 |
養耕共生 水清魚肥
重慶日報報訊 (記者顏安實習生何亮)
你看,這些水裡面長出來的藤菜、絲瓜,不用土壤,也不用施肥,很環保……”6月26日,記者在巴南區二聖鎮鄧家壩村看見,一個個綠油油的浮台漂浮在魚塘邊上,正掐著藤菜的張德秀露出了笑容:“魚菜共生,能淨化水質,還能增加經濟效益呢。”
張德秀是二聖鎮人大代表和鄧家壩村副書記。她家有二三十畝魚塘,以養殖四大家魚為主,每年可打撈幾萬斤,收入還不錯。
但張德秀也有困擾,那就是養魚多年候,池塘堆積了不少魚的排泄物和肥料,很難清理和淨化。2011年,市農委、市水產技術推廣站在部分區縣試點養耕共生技術。聽到消息後,張德秀經過考察,認定這種技術可幫助改善池塘水質,進而提高產量,於是在她的努力下,鄧家壩村爭到了試點名額。
鄧家壩村養魚歷史悠久,不少村民都面臨著和張德秀同樣的困擾,大家紛紛學習並採用了這種技術。
所謂養耕共生,即是在水質較肥的池塘中,利用人工搭建浮台種植水生蔬菜,通過蔬菜根須生長過程吸收水中富營養物質,達到淨化和改善池塘水質、減少魚病發生及用藥、提高魚產量等目的。
在村民劉昌碧的池塘裡,記者看到浮台上藤菜長勢良好,絲瓜也基本成熟。“這種浮台有兩層網,水面上的一層是疏網,方便藤菜生長,水面下的一層是密網,防止魚把藤菜的根須吃掉。”劉昌碧向記者介紹,浮台的面積最好不要超過魚塘水面的1/10,不然就會遮擋陽光,影響魚的生長。
一個浮台,每年可以收獲藤菜近200斤,劉昌碧安置了10來個浮台,每年就能收獲約2000斤藤菜。這些藤菜可以賣,也可以喂魚,鑒於目前賣價不高,劉昌碧一般用藤菜喂魚,可以節省不少餌料錢。“我每天要用7-8包餌料,每包約150元,而有了這些藤菜后,每天至少可以省一包的錢出來。”她說。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