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 前言
農業為生物性產業,與氣候、水土等資源關係密切,亦為整體經濟重要一環,臺灣農業面臨糧食安全、氣候變遷、全球化與區域整合等挑戰,須以新思維重新定位,以「新價值鏈農業」為戰略目標,透過創新與跨域合作擴大農業加值空間,同時提升產業與人、地、水資源之效率,對內優化產業結構、對外拓展市場,逐步與國際接軌。
「產業價值鏈」的加值概念是工商業提升競爭力常用之手法,但在農業部門多侷限在初級產業的 發展,較少考慮同業與異業之結合與產業加值 。然國際經貿高度自由化已為必然之趨勢,臺灣農業必須突破框架思維,以創新思維來改變體質,開發新經營模式與新市場,提升競爭力, 延伸農業板塊, 使農業由第一級生產事業,轉型為創造整體加值效益之新價值鏈農業 ,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開創新局 。
貳 . 推動產業加值之新價值鏈 農業
新價值鏈農業是改變以往農業以「產品」為主的概念,經由創新加值,開拓農業市場版圖,同時也擴大對國內農產品的需求,創造國內生產者、加工者、外銷者多贏策略。如瑞士的瑞士蓮、比利時的 GODIVA 巧克力、韓國的泡菜等產品聞名全球,但該國並非主要原料產地,透過加值,將其產品行銷全球。臺灣自有原料有限,唯有透過「進口國外原料 + 本地農產 + 優質技術 = 高附加價值產品」,透過此一方式,擴大品牌效益,帶動產品周邊產業的蓬勃發展(觀光、包裝、運輸等)。
臺灣農業從「生產型農業」轉型為「新價值鏈農業」, 是要將以「耕作」為核心思考的農業,轉變為以「價值鏈」的概念來擴大農業的價值,以因應農業多元發展需求 。從產業來說,由市場定位來思考研發、生產、加工、行銷等加值活動,以及跨域的異業連結。例如以臺灣優勢的產製技術與加工能力,結合國內外原料, 規劃「自由經濟示範區-農業加值」,以建立臺灣農業國際品牌,運籌行銷全球。
在跨域整合方面,以在地特色產業 結合文創、美學及觀光休閒,推動傳統農業優化,發展精緻的高端市場及創意加值的文創市場,以臺灣茶產業為例,即可連結休閒體驗、茶食、茶餐廳、茶具創作等。透過跨域合作,初級農業與二級製造業或三級服務業鏈結,將可開拓新市場、新商機。為有效提升農業加值,農業經營、人、地與水資源,進行結構性的調整,促進經營效率化、人力年輕化、農地與農業用水利用的合理化等均需配套推展。
參 . 102 年相關推動成果
回顧過去一年,本會依循「黃金十年—樂活農業」施政主軸,在提升產業競爭力與國際化方面持續進展,在彈性資源配置與運用方面,調整耕作制度活化休耕地、結合產業發展推動農村再生亦有初步成果。謹就各項說明如下:
一 . 推動農業加值與國際化
(一)加強農業國際行銷與農漁業合作
在農產外銷方面, 102 年農產品出口值 50.7 億美元,其中臺灣鯛、釋迦、芒果、雞肉及茶葉等品項出口值增加皆超過 100 萬美元。另深耕中國大陸市場,中國大陸已成為臺灣農產品外銷第一大市場, 102 年臺灣農產外銷大陸 9.1 億美元,較 101 年成長 16.1% 。兩岸農產品貿易逆差由 ECFA 簽署前( 98 年) 1.9 億美元逐年縮減, 102 年轉為順差 1,451 萬美元。
102 年 6 月 21 日簽署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同年 7 月 10 日簽署臺紐經濟合作協定,本會於談判過程中與相關政府單位、產業及農民團體充分溝通。臺紐經濟合作協定農業部分,我方已爭取稻米排除降稅,對鹿茸、液態乳採取關稅配額;另亦協助業者掌握新契機,加強臺灣水產品、蝴蝶蘭、芒果等優質農產品外銷紐西蘭。
102 年 11 月 7 日簽署臺星經濟夥伴協定,我方已爭取稻米、大蒜、紅豆、乾香菇等多項關稅配額產品排除降稅;除加強對新加坡拓銷蘭花及觀賞魚等產業,並以星國為中轉基地,開拓東南亞、澳洲等其他市場。
(二)推動農業科技產業化
輔導農業研發成果智財布局、技術評價及契約諮詢, 102 年取得專利 31 項與植物品種權 37 項,促成首次技術移轉 123 件,研發成果收入達 8,412 萬元,較 101 年成長 10% 。例如:本會研發家蠶豬瘟 E2 疫苗生產等多項技術,吸引德商羅曼公司簽約並投資設廠;另財團法人台灣動物科技研究所開發豬黴漿菌肺炎次單位疫苗,成功技術移轉羅曼公司,展現臺灣疫苗研發已達國際水準。另農藥殘留快速檢測套裝等案已進行境外實施之評估,進一步將臺灣農業資材、技術及服務延伸全球市場。
(三)推展休閒農遊國際化
以「在地嚐鮮、體驗自然」為主軸,整合國內休閒農場、田媽媽特色料理、海岸休閒漁業、漁港遊艇碼頭、森林園區等場域,開發食材、自然旅行等遊程,並提供多語農業旅遊資訊,強化與觀光及旅運業異業合作及參與國際旅展,提升休閒場域服務品質與接待外國遊客能力。為提供友善產業發展環境, 102 年 7 月已修正發布休閒農業輔導管理辦法,休閒農業設施設置面積上限由 10% 放寬為 20% 。
據統計, 102 年前往農村休閒旅遊約 2,000 萬人次(其中外國遊客約 26 萬人次),創造產值達 100 億元。 102 年搭乘娛樂漁業漁船、參訪漁業慶典活動、魚貨直銷中心、漁港及漁村旅遊等約 876 萬人次,產值近 26 億元。推廣森林生態旅遊,發展花蓮大農大富、嘉義東石鰲鼓、屏東林後四林等 3 處大型平地森林園區,完成各園區整體規劃, 102 年至 12 月底,遊客達 115 萬人次。 18 處國家森林遊樂區、 8 處自然教育中心及步道, 102 年至 12 月底,遊客約 414 萬人次。
二 . 提升產業與人、地、水之效率
(一)活化休耕農地
為維護國內糧食安全,自 102 年起辦理「調整耕作制度活化農地計畫」,鼓勵休耕地復耕種植進口替代、外銷潛力等作物。全年兩個期作申報休耕面積 11.2 萬公頃,較 100 年減少 8.8 萬公頃;申報轉(契)作作物 12.5 萬公頃,較 100 年增加 5.3 萬公頃;另連續休耕農地 4.8 萬,已復耕 3.1 萬公頃,活化 65% 。估計 102 年復耕各項作物增加整體產值達 178.4 億元。另續推小地主大佃農政策,至 102 年底大佃農總經營面積 1 萬 3,187 公頃、平均經營規模 8.4 公頃,較一般農戶平均農地面積 1.1 公頃擴大為 7.6 倍。
(二)彈性調整農地利用管理
跳脫傳統防弊管理思維,調整農地利用及管理措施:因應農業多元發展,農地利用由過去以「生產」為主調整為從「價值鏈」觀念活化利用。本會於 102 年修正農業用地作農業使用認定及核發證明辦法、農業主管機關同意農業用地變更使用審查作業要點及申請農業用地作農業設施容許使用審查辦法等 3 項法規。
修正重點包括:以價值鏈及配合新技術發展,容許如植物工場及放寬部分農業設施之高度使用限制等;賦予專區土地經規劃得彈性使用;鼓勵運用綠能設施於嚴重地層下陷地區等邊際土地設置;調整特定農業區變更不再以農地重劃為判斷依據。
(三)推動黃金廊道農業新方案
於雲彰嘉等地區高鐵沿線 3 公里地層下陷地區,在節水、節能的技術基礎上,配合當地水資源供需情勢,預計 102 年至 109 年投入經費 34 億元發展新型態「節水、節能」農業專區,本方案行政院已於 102 年 12 月 13 日核定推動。
重點工作包括:獎勵稻農轉種省水旱作,設置節水灌溉系統、示範性光電畜舍、移動式植物工場及循環水養殖設施等。預定完成後每年減抽地下水 2,612 萬噸(相當半座湖山水庫), 8 年間累計培訓新世代農民 1,650 人、可帶動農業旅遊 8.4 萬人次。
(四)結合產業推動農村再生
產業是農村發展生命力,已強化產業輔導機制,於農村再生培根計畫導入產業課程, 截至 102 年 12 月底止, 培根計畫已累計培訓 2,149 社區、 13 萬 802 人次參與,達全國農村社區數 50% ;累計已有 360 個社區提出農村再生計畫,協助農村再生社區發展農產加工品、在地風味美食、品牌行銷、農村體驗活動等,循序推動農村特色產業發展。實施農村再生社區建設,改善農村基礎生產條件與生活機能,累計 1,260 社區受益。
(五)培育青年農民
本會專案輔導青年農民, 102 年 5 月完成遴選 100 位青年平均年齡 33 歲,提供為期 2 年之經營管理與產銷輔導,並給予貸款或設備補助之協助。另建構農村青年農民在地交流輔導機制,已有 600 餘人納入輔導機制,營造在地支持、輔導與互助環境。
肆 . 103 年施政展望
總統已指示各部會於 103 年 7 月做好加入 TPP 基本準備工作。由於我國農業生產條件相對於多數 TPP 成員如美國、澳洲、紐西蘭等大農國家較為不利,如何將自由化對臺灣農業之威脅與壓力,積極調整與改變,發展大而優、小而美的產業,建立臺灣農業品牌,推動示範區—農業加值,發展高值、高科技及外銷導向產業,引領農業國際化,進一步開拓全球商機,擴大農業價值,並結合農村再生發展在地特色產業,鼓勵地產地消,與進口產品作市場區隔,為當前農業施政重要課題。謹就 103 年重要農業施政策略方向簡要說明如下:
一 . 推動自由經濟示範區 — 農業加值
行政院推動「自由經濟示範區」 政策於 102 年 8 月 16 日核定,農業加值列為第一階段五大產業之一。本會以屏東農業生物科技園區為發展主軸,透過示範區「境內關外」環境,以「前店後廠」營運模式,截至 102 年 12 月底止,通過 14 家業者進駐申請,投資總額達 17.5 億元,期形成動物疫苗、觀賞魚及農產品加工等產業聚落。
本會已通盤檢討法規,主動檢討修正「農業主管機關同意農業用地變更使用審查作業要點」及「非都市土地申請變更做為興建農產食品加工廠所及設施使用事業計畫審查作業要點」,均已完成。 102 年 7 月至 12 月底,屏東農業生物科技園區共有 14 家廠商獲准進駐,投資生物科技(含動物疫苗)、農業設備、機能性食品、畜產加工及觀賞水族生物及其周邊產品等,預估總投資達新臺幣 17.5 億元。初估園區年總產值將由 102 年 40 億元成長為 103 年 50 億元,並有助於接軌國際市場、行銷臺灣品牌,提高農民收益與創造就業機會。
二 . 農業科技產業全球運籌
發展以科技為後盾、市場為導向之高附加價值農產業,加速農業科技研發成果產業化及國際化,達成我國農業科技產業全球運籌的目標。推動策略如下:
(一) 103 年 1 月 1 日成立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運用法人組織彈性,扮演橋接學研界與產業界的產業化機構。以「產業出題、學研解題」模式,補強產業鏈技術缺口;協助業者拓展國際行銷,進行全球招商吸引創投資金投資新創事業,建立科技農企業之成功發展模式。
(二)標定潛力亮點產業之全球定位及發展策略:從智財布局觀點切入,建構產品及技術路徑圖,強化產業核心關鍵技術平台,加速研發成果的商品化應用。 103 年已選定推動動物疫苗、飼料添加物、生物農藥、檢測檢驗技術、石斑魚模場及觀賞魚與周邊產品等 6 項潛力亮點產業。
三 . 推動農業創新產業發展模式
隨著區域經濟整合風潮的快速擴展,已逐漸突破地理限制,且涵蓋範圍除貨品貿易外,亦擴及投資、服務業與智慧財產權等領域。因應高度自由化趨勢,本會積極建構新價值鏈農業,對外掌握 TPP 各成員國市場開放的機會,發展我國具競爭力或潛力產業;對內促進傳統農業升級,推動地產地消,加強食農教育與消費者溝通,與進口品作市場區隔。重要產業策略如下:
(一)拓展國際市場:以目標市場進行分析,瞭解我產業利基與定位,輔導產業以市場需求條件進行研發生產,建立產業聚落以提高規模效益,並依產品市場定位擬定行銷策略、開拓通路,建立優質品牌形象。開發東南亞及紐澳農產品新興市場,輔導國內廠商與大型企業進行國際性策略聯盟,建構長期行銷通路,提升臺灣農業國際形象。
(二)促進農企業升級:強化農企業體質,輔導農企業之技術提升、企業經營、產業聚落、資金取得,並創造新產業模式。在強化經營管理方面,本會所屬育成中心將結合農科院育成中心,提供企業設備及技術、資訊、商務等支援;推動農企業扶育,整合輔導具市場發展潛力之農企業或核心企業;並持續建設農業生物科技園區形成產業聚落。
(三)鼓勵地產地消:強化國產品衛生安全,推動產地標示,推動具生鮮優勢農產品(如國產牛肉、豬肉),與冷凍之進口品形成市場區隔,並堅守不進口瘦肉精豬肉。加強消費者溝通,推動食農教育,並結合營養午餐、餐廳、團膳等,培育年輕族群對國產農產品之消費習慣。農村再生結合農村社區與在地產業,結合農業精品伴手、特色餐飲、文化美學或農村旅遊,朝向六級化發展,打造具經濟活力與生活品質的農漁村。
(四)農業專區創新加值:進行產業與資源串接,強化農漁專區劃設與區內核心產業發展,有效整合土地、用水及產業輔導資源的投入,建立安全生產基地,發揮規模與集中效益,以優質、安全形象建立消費者對國產農產品信心;並鼓勵青年人力、農業組織與企業參與,建立中心衛星體系,掌握市場需求,開拓市場通路,以標準模組穩定質量,將產品變成商品,深化加值效益。
伍 . 結語
因應產業環境與情勢的嚴峻挑戰,必須勇於「創新與改變」,化危機為轉機,改變傳統策略思維,由以往的價格競爭,轉為創造價值、行銷價值,加速產業優化及升級,透過價值鏈之加值整合,發揮加乘綜效。臺灣農業應轉型發展為「新價值鏈農業」,重視農業生產環境維護,兼顧經營與資源利用效率提升,以跨域合作與創新思維,進行產業與人、地、水資源結構調整,發展大而優的規模化產業、開創小而美的特色型產業,擴大農業加值空間,建構年輕化、有活力、高競爭力且所得穩定之樂活農業。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