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蟋蟀是昆蟲還是食物?



蟋蟀是昆蟲還是食物?晁陽綠能蟋蟀餅乾 法規三不管地帶

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FAO)發表《可食用昆蟲》報告,指出昆蟲是低污染的高蛋白質食物,鼓勵大家食用昆蟲;台灣也出現了昆蟲食物,晁陽綠能農場在其綠能園區中的溫室飼養蟋蟀,並將蟋蟀製成蟋蟀餅乾、寵物飼料等產品,記者實際嘗試「蟋蟀方塊酥」,嚐來鹹香,與一般方塊酥吃來無異;但「蟋蟀」在台灣的定位究竟為何?是昆蟲?是食物?該如何管理?還有待討論。晁陽綠能園區復育蟋蟀,並將蟋蟀製成蟋蟀餅乾(圖片提供/晁陽)
太陽能農場養蟋蟀,業者:蟋蟀蛋白質效率為牛的20倍

目前雲林晁陽綠能農場向農政單位申請了22場太陽能農場,其中有1場作為蟋蟀繁殖復育場,在千坪溫室中飼養百萬隻「黃斑黑蟋蟀」,業者指出,1隻蟋蟀產生蛋白質的效率是牛的20倍,但用水比牛少2000倍,而且牠們排放的甲烷比牛少80倍,「若以養蟋蟀來代替養牛,可以大大減輕地球的負擔。」因此不但在場內復育蟋蟀,甚至投入研究開發蟋蟀食品、生技萃取以及寵物飼料。

晁陽綠能農場董事長邱信富表示,園區內之所以開始投入蟋蟀產業,全是因為自己的成長背景,「我是台南新化人,從小就在鬥蟋蟀,後來開始做休閒農場,因為想強調生態,於是找了同鄉蟋蟀達人—安哥,一起在農場裡養起蟋蟀。」

「對我來說,養蟋蟀不難,只要隔絕有毒的東西就好了。」協助晁陽飼養蟋蟀長達三十餘年的蟋蟀達人謝爵安表示,因此以太陽能溫室作為飼養場,並在溫室內自種草、玉米作為蟋蟀的飼料,「反正一切就是要安全、無毒。」晁陽蟋蟀繁殖場(圖片提供/晁陽)
蟋蟀用於食物是否合法?食藥署:歸類為「傳統食物」

而台灣究竟有哪些食用昆蟲?根據食藥署《可供食品使用原料彙整一覽表》,批准花粉、紅蚯蚓、蜂王乳、蜂王漿、蜂蛹、蜂蜜、蜂膠、蜂膠樹脂、蜂蠟、擬黑多刺蟻及蠶絲蛋白等11項昆蟲及其來源製取的原料可做食品原料。

《一覽表》中以「蜜蜂」相關產物為大宗,而其他食用昆蟲似乎寥寥可數;黃斑黑蟋蟀並不在其中,晁陽以蟋蟀磨粉開發的蟋蟀餅乾等食品,是否合法?如何管理?

食藥署食品組科長高怡婷解釋,食品原料不可能正面表列,一般將食品原料分成傳統型、非傳統型兩類,非傳統型食品原料若經過食藥署審核毒理資料、做過安全評估,就會被列進一覽表。

「因為食品原料不是走事前審查制,也不需要許可證。」高怡婷表示,談到蟋蟀這案例,除非有人檢舉,食藥署才會要求業者提供相關食用歷史資料,並請專家、醫師評估,沒問題就列入一覽表,有問題就依據《食安法》第15條第1項第9款要求業者下架。

高怡婷表示,考量蟋蟀在國內已有很長一段食用歷史,鄉村地區也常見「炸蟋蟀」,「蟋蟀」已被認定為傳統型食品,而業者仍會持續與相關學術研究單位合作研究食用蟋蟀的營養價值、安全性、功能性。
食用昆蟲法規模糊,不歸任何部門管轄?

雖然蟋蟀被認定為傳統型食品,但高怡婷認為,「大規模養殖蟋蟀」仍須回到「飼養方式」討論,究竟蟋蟀的飼養方式究竟歸誰管?農委會畜牧處回應,畜牧處僅管有脊椎的生物,蟋蟀或許歸管於農糧署;致電農糧署,農糧署表示,署內僅有專門單位管「蜜蜂」,至於蟋蟀,則不清楚歸誰管。食用昆蟲法規模糊地帶考驗各部門對於「農業」、「食物」的認知。
業者:法規沒有制訂管理規範,現自行摸索

農委會有針對食用動物制定TGAP台灣良好農業規範,管理相關飼養流程,蟋蟀並未被納入其中,亦即法規對飼養流程無任何規範,如何保障食安?邱信富回應,現階段國內的確沒有相關管理規範,「但若要走國際市場,以科技、科學規範生產端是必要走的路。」現晁陽正努力建立飼養蟋蟀的飼料、生產過程規範,「但若要走國際市場,以科技、科學規範生產端是必要走的路。」

「蟋蟀是環境指標,如果周遭的食物、空氣、水受到污染,蟋蟀很快就會有所反映。」邱信富也表示,這已是相當高標準的檢視飼養蟋蟀的生產流程,「生產管理是最基礎的,現在晁陽除了建立生產管理之外,也繼續投入研究蟋蟀營養價值等科學參數。」

至於大規模飼養蟋蟀,稍有疏失是否可能影響當地生態?「應該不可能!」,台灣大學昆蟲系教授柯俊成解釋,首先,黃斑黑蟋蟀是本土種,不至於發生外來侵入種所造成的生態浩劫;另外,蟋蟀屬於植食性,各種葉菜類都會食用,「不是專門只吃哪種葉菜類。」況且,蟋蟀不是主要害蟲,基本上不需要特別防治。
太陽能綠電可否養蟋蟀?農委會、縣府:不好認定

蟋蟀食物除挑戰現有法規,晁陽向農政單位申請了22場太陽能農場,其中1場作為蟋蟀繁殖復育場,是否合乎綠電規範?

企劃處副處長黃振德表示,農業設施附屬綠能設備需依據「農業設施容許使用審查辦法」的附表作為評斷標準,一般而言大多種些蔬菜、香菇,養蟋蟀確實不好判定,「合理就會核准,不合理就會駁回。」若有模糊地帶,地方政府才會發函農委會,委請產業專家解釋,無法那麼簡單地說是否有違規,現據黃了解,業者飼養蟋蟀仍在跑審核程序。

此外,黃振德也表示,若縣市政府認定蟋蟀有食用需求,那養蟋蟀就視為養殖業,雲林縣政府農業處處長張世忠坦言,綠電設施下養殖經濟昆蟲確實不好認定,一切全要看業者當初提交計劃書時有無明列,再由縣市政府基層人員現場審視其養殖行為是否與計劃書中所寫的一致。
台大昆蟲系教授:昆蟲是糧食輔助方案,政府應釐清法規

柯俊成表示,昆蟲中可能含有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在全球人口不斷攀升的壓力下,昆蟲或許是一個不錯的糧食輔助方案,「但讓食用昆蟲的法規跟上來、讓一般人接受『吃昆蟲』這件事,可能都要花上不少時間。」畢竟飲食習慣不可能一次改變。

柯俊成也以對於食用昆蟲態度最開放的荷蘭作為例子,指出荷蘭Jumbo超市允許麵包蟲等部分昆蟲食材上架,「基本上吃些昆蟲是沒有問題的,但相關的法規要跟上來。」柯俊成指出,而目前台灣食用昆蟲產業卡在「法規不足」,就算吃昆蟲對人體無害,但現在什麼法規都沒有,對業者、對消費者都沒保障,「這部分不知是食藥署還是農委會的業務範圍?總要訂出一些規範。」

張世忠表示,除了在綠電設施、溫室設施中種植作物,也有越來越多嘗試在經濟作物下飼養經濟動物、經濟昆蟲的案例,或許能夠創造農業多元獲利,但如何評估業者是「認真從事農業活動」,亦或是「投機鑽漏洞」,都需要周全的法規釐清模糊地帶,讓業者、地方政府有法可循,「時代正在改變,是時候要調整法規,減少灰色地帶。」


新聞小辭典:如何判斷是否為傳統型食品?

「食用歷史」是判定「傳統型食品」或「非傳統型食品」的準則,國內食用歷史需長達2~3代,也就是25~50年,才算有足夠的食用歷史;此外,也會考量食用族群是否夠大、歷史上大多將該原料做為食品亦或是藥品,多方評估下才能判斷其是否為「傳統型食品」。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燈籠果

燈籠果 燈籠果屬於醋栗科茶蔍屬多年生灌木。株叢高1.2 米左右,果子是一個套着燈籠型莢子的小圓果,比拇指大一點,里面有很多小籽。未成熟時味極酸,成熟後呈黄綠色,完全成熟後呈紫紅色,非常甜,可以用來烤果餅,做果醬。燈籠果花朵燈籠果原產祕魯和智利,但是並不是什麼重要得產品。當地人隨便吃一點,偶爾也在菜市場看到。但是被廣泛的引入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所有番茄可以存活的地方都可以種。果醬和罐頭是居民的常用品,也經常出口。中部非洲國家,如加蓬,也有小型果園。 一、燈籠果的生育週期 1、發芽期:從種子吸水萌動到真葉露心為發芽階段,由播種到種子萌芽長出土,達到80%以上,大約需要7~15天。 2、幼苗期:苗出齊後,有80%的植株達到三片真葉,即第一個花萼形成前約20~30天。此期主要是根、莖、葉的生長時期,在生產上要採取良好的措施,培育生長發育健壯的幼苗,為高產、優質、豐產打下良好的基礎。 3、開花期:從開第一朵花開始到最後開的一朵花所持續的天數,為開花日數。最早開的第一朵花達5%的植株為開花始期,以月、日表示,植株最後開的花,而漿果又能在霜前充分成熟的日期為終花期。 4、結果期:結果期分為始期和終期。結果始期,即有5%的植株落花後,坐住果的日期。結果終期,即是終花期的花坐住果的日期。   5、成熟期:漿果成熟期,可分為始熟期和終熟期。始熟期,即有5%的植株第一個果成熟的日期。終熟期即最後充分成熟漿果的日期。燈籠果是由下向上陸續開花結果成熟的。第一個花果實膨大生長,第2~4朵花相繼現蕾、開花和結果。 二、燈籠果對環境條件的要求:   1、溫度:燈籠果性喜溫,不耐霜凍。種子發芽以30℃左右發芽迅速;幼苗生長期20~25℃、夜間不低於17℃適宜生長;開花結果期白天以20~25℃、夜間不低於15℃為宜,否則易引起落花落果。氣溫10℃以下植株停止生長。0℃以下植株受凍。經調查看,幼苗耐低溫能力不成熟,所以露地生殖時期不能過早,而必須在晚霜過後方可栽植。   2、光照:燈籠果對光照要求比較敏感,需要充足的光照。在3000~4000米燭光範圍內,生長發育協調,果實品質優良。光照不足時,植株徒長而細弱,產量下降,漿果著色差,品味不佳。因此,在生產上必須注意種植密度的合理性和打尖、抹芽、整枝的必要性。   3、水分:燈籠果需水較多,尤其在漿果開始成熟前期,枝葉和果實同時生長,需水較多,當漿果大量...

蔬菜對溫度日照條件的要求

蔬菜對溫度日照條件的要求 全日照  8個小時日照 瓜類、茄果類、豆類、山藥、豆薯(地瓜)。番茄、黃瓜、茄子、辣椒等喜溫中、強光性 蔬菜夏秋季生產,玉米、青椒、西瓜、南瓜、西紅柿、茄子、芝麻、向日葵類。 其次是根莖類,如:馬鈴薯、甜菜、胡蘿蔔、白蘿蔔、甘藷、山藥等等。至少需半日照,才能生長,芋頭雖喜歡全日照,但比其他蔬菜耐蔭。  需要中等光照大白菜、甘藍、芥菜、蒜、洋蔥。  長日性蔬菜白菜、甘藍、芥菜、蘿蔔、胡蘿蔔、芹菜、菠菜、萵苣、蠶豆、豌豆、大蔥、洋蔥。 短日性蔬菜豇豆、扁豆、莧菜、空心菜。          中光性蔬菜黃瓜、番茄、茄子、辣椒、菜豆 菜豆 菜豆喜溫暖,不耐高溫和霜凍。菜豆種子發芽的適溫為20-30℃;在40℃以上的高溫和10℃以下的低溫,種子不易發芽。幼苗生長適宜氣溫為18-25℃。花芽分化的適宜氣溫為20-25℃,過高或過低溫度易出現發育不完全的花蕾、落花。 菜豆對光照強度的要求較高。在適宜溫度條件下,光照充足則植株生長健壯,莖的節間短而分枝多,開花結莢比較多,而且有利於根部對磷肥的吸收。當光照強度減弱時,植株易徒長,莖的節間長,分枝少,葉質薄,而且開花結莢數少,易落花落莢。 菜豆根系強大,能耐一定程度乾旱,但喜中度濕潤土壤條件,要求水分供應適中,不耐澇。生長期適宜土壤濕度為田間最大持水量的60%-70%,空氣相對濕度以80%為宜。開花結莢期對水分最敏感,此期土壤乾旱對開花結莢有不良影響,開花數、結莢數及莢內種子數減少。土壤水分過大時,下部葉片黃化,早脫落。空氣濕度過大會引起徒長、結莢不良。 菜豆具有深根性和根瘤菌,對土壤的要求不甚嚴格,但仍以土層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輕砂壤土或粘質壤土為好。土壤過於粘重、低溫、排水和通氣不良則生長不良,炭疽病重。菜豆喜中性至微酸性土壤,適宜的土壤pH為5-7.0,其中以州6.2-6.8最適宜。菜豆最忌連作,生產中應實行2-3年輪作。 菜豆生育過程中,主要吸收鉀和氮較多,還要吸收一定量的磷和鈣,才能良好發育。結莢期吸收磷鉀量較大。磷鉀肥對菜豆植株的生長發育、根瘤菌的發育、花芽分化、開花結莢和種子的發育等均有影響。缺乏磷肥,菜豆嫩莢和種子的品質和產量就會降低。缺鈣,幼葉葉片捲曲,葉緣失綠和生長點死亡。缺硼,則根係不發達,影響根瘤菌固氮,使花和...

連通管原理與應用

英 文版, English version   中 文版, Chinese version 西班牙文版, Espanol version  連通管基本原理 1. 連通管原理指的是,在一般開放的空間中,幾個液體容器的底部都相通的裝置,而若任一容器內注入液體,則當液體靜止時,各容器的液面必在同一水平面。 2. 兩 端的大氣壓力一樣,但管內兩端的水受重力作用而各自下墜,下墜瞬間,在圓弧頂部拉出一個真空,因真空而有壓力差,此時兩端的大氣壓 力再次從兩端將兩管的水壓回,但壓回的力量是大氣壓力減去管內的水壓(F=(Patm-PH2O)*A),而長管內的水比短管內的水還要重,所以壓回的力 量是短管的壓力大於長管的壓力,所 以,虹吸管內的水就會不斷的由短管端流入而由長管端流出。   3. 如果我們用兩根連通管,所以效率會變成兩倍。 4. 如果用兩根連通管,但是其中一個連接抽水馬達 , 此時 一根連通管是抽水,所以另一根把水送回 , 大氣壓力將兩管的水平衡,所 以,一個馬達可以有兩倍的動力 , 水就會不斷的循環。 問題1:請比較上連通管與下連通管的差異? 問題2:請問雙連通管時,管徑與高度差的關係?   簡易潮汐開關  (外部連通管)  1. 由於水持續進入水箱,水在水箱和潮汐開關內以同樣的速度上升。(潮汐開關內的底部是連通的)。虹吸管是通到外部的。水會持續上升到外部的開口端。 2. 一旦水上升到內部的開口端,它變成一個密封空間。由於水繼續上升,在水箱內水位繼續上升,但速度變慢。同時,水箱內水壓漸大。 3. 由於水位接近高水位線,壓力在開關內鐘將水位上升到臨界,造成部份水會先進入管道。 (同時會將管道上端部份空氣帶出,因為空氣在管內流動,也是噪音最大的時候) 4. 由於水在水箱到達高水位線後,體積空氣被迫壓縮管道,並透過虹吸作用,排出的空氣壓力後,進而開始大量排水。 (一旦開始大量排水,也是聲音最小的時候) 5 .水會一直流出,直到水位低到讓潮汐開關吸入空氣。然後,潮汐開關回歸起始位置。 6. 由於水持續進入水箱,水在水箱和潮汐開關內以同樣的速度上升。(潮汐開關內的底部是連通的)。虹吸管是通到外部的。水會持續上升到內部的開口端。  可以參考以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