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美族的零嘴-樹豆
文/吳雪月(原舞者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 攝影/林靜怡
樹豆,有一個很炫的別名-「原住民威而剛」,是原住民的最愛。傳說有一位獵人到山上打獵,卻一直打不到獵物,正當筋疲力盡時,找到一棵樹豆,吃了之後頓時精力旺盛。
以人工採收 故價格昂貴
樹豆為一年至多年生的矮灌木,全株被有短柔毛,葉為羽狀三出複葉,蝶形花冠,呈腋生的總狀花序,花黃色或橘黃色。莢果扁平,線形長4-7公分、寬1.3公分,略作鐮刀狀,外被粗毛,每莢有種子3-7粒。種子圓形,其顏色有灰白、赤褐、黑色、黃色或斑紋等,曬乾後可存放許久。其植株高可達一、二公尺,由於耐乾旱貧瘠的特性不需特別照顧,族人常栽植於住屋及旱田周邊,但需要有足夠的日照。
樹豆為相當耐旱的作物,甚至在年雨量小於650公厘的地區也能生長。在台灣通常是栽植於畸零地,目前仍然沒有大面積的栽種,方式以自然農法為主,甚少施用肥料。它的栽培很簡單,只要行種子繁殖,乾種豆直接播於田地,以旱田種植較佳。採收的處理方式有很多種,於葉片凋落、豆莢轉呈黃褐色時,自地面上一公尺處割取莖枝、曝曬陽光,讓豆莢乾燥後輕拍豆筴即可使種子脫離。成熟的豆莢採收後,剩下來約兩公尺高的乾枯植株則是最佳的薪材,是生活的重要燃料。
每年約二、三月種下,年底到隔年年初為樹豆採收期,正好作為種植二期稻作時的主菜。早年部落都是以換工幫忙插秧和割稻,餐桌上甚至就只有一碗樹豆湯,但以當時的生活條件,這樣就足夠了。至於說到它的栽培歷史可追溯自三千年前,最初的種植地可能為亞洲,再傳至東非及美洲大陸,但也有一傳說是由南太平洋傳至台灣。事實上,今日的樹豆已廣泛地分布於熱帶及亞熱帶區域,作為食物、飼料或綠肥用。而樹豆至今未能量產,以至於市面上不易買到的原因是無法以機械採收,僅能以人工採收所以價格上一直居高不下,因此,栽種對族人來說雖非難事,但如何加快採收的速度才是需解決的課題。
含高營養價值的樹豆
樹豆的各個部位皆有營養價值,根有解毒、解熱、消炎之效;葉片可做蔬菜食用,可治咳、腹瀉、耳痛;種子亦有清熱、解毒、補中益氣、利水消食癰腫、止血止痢之效;樹豆的嫩莢果富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纖維素、礦物質等,可當毛豆的代用品,樹豆還可作為藥引,或將樹豆根燉瘦肉服用以治貧血。另外,幼嫩植株可作綠肥,對土壤改良極具價值,有些地區將樹豆當作主要的綠肥作物,據估計每公頃每年可以生產40公斤的氮素。
( 按花蓮農改場的研究資料,係因樹豆營養成分中含有高量的鋅,鋅對攝護腺及胰臟皆有助益。)
在觀光休閒農業地區種植樹豆,到了每年11-2月開花及結豆莢時期,遍野一片黃色或橘黃色花朵,讓人有一種清新的感覺,亦是冬季良好景觀作物。不過,現在也有人是每年七八月才種植,隔年五六月仍能吃得到新鮮的樹豆。
原住民的經常性食物
據說阿美族先世移住花蓮光復鄉的馬太鞍時,由於當地樹豆甚多,結實可食,逐命名為fataan(馬太鞍),可見當地產樹豆之盛了,光復鄉因而以植物取名叫 fataan 。 早期不論是那一個民族,一定都會有對「生殖」的崇拜,而會與「生殖崇拜」連上關係的通常生殖能力很強。樹豆的繁殖能力便是馬太鞍人崇拜的對象。他們認為多吃樹豆較容易生男孩,雖然說馬太鞍是母系的社會,但可以看出此說法出現之時,馬太鞍的生活型態已進入需要大量勞力來狩獵或農耕。而過去物資不豐,阿美族的小孩常把樹豆當成零嘴吃,現在都將樹豆做成料理,是原住民的經常性食物。
早年族人常以樹豆籽當主食,阿美族部落一般用新鮮樹豆或乾豆浸泡後燉煮,有些人會加點少許蒜苗絲,或者添加一些生薑煮成清湯,再配上地瓜或糯米飯。有機會的話,樹豆莖加刺蔥燉豬腳,有大補元氣之功效,也是具有獨特香味的美食。當然,這種吃法已算是漢化了,對於族人來說,傳統的吃法就是直接煮湯或加點肥豬肉,樹豆的濃郁香味加上肉香是一種不錯的搭配,樹豆會將肥豬肉的油脂吸光,吃起來沒有一絲油膩感。
喜歡素食的朋友可以像煮紅豆般,先將樹豆泡一夜,加水約3倍煮開後關火約30-40分鐘,再轉小火煮到軟熟再放糖即可。若有快鍋者,先將樹豆浸泡一晚後,再以快鍋大火煮開後轉小火約20分鐘,熄火壓力退後再加糖即可,可單獨吃或搭配紅豆、綠豆。愛鹹食者可於煮開後另加山藥、白蘿蔔、紅蘿蔔、豆腐等一起煮,再加適量鹽調味,滋味特別。亦可打成豆漿飲用,其滑嫩口感更勝黃豆,待冷卻後會凝固成豆花,也可先泡水一晚再加入白米一起煮,烹調方式可自由變化。
目前樹豆只能在原住民居住的部落市場才找得到,例如花蓮的黃昏市場,有機會不妨選購帶回家料理;隨著社會變遷,物資日漸豐富,樹豆不再是阿美族小朋友常吃的零嘴,種植也不如過去那麼普遍,但仍然有不少族人特別懷念,喜歡它那與眾不同的味道。
★樹豆小檔案
俗名:木豆,柳豆,浦姜豆學名:Cajanus cajan(L.)Millsp.
阿美名:fataan
英文名:Pigeon pea,Tree bean
科別:豆科(Leguminosae)
分布:台灣各地零星栽培
文/吳雪月(原舞者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 攝影/林靜怡
樹豆,有一個很炫的別名-「原住民威而剛」,是原住民的最愛。傳說有一位獵人到山上打獵,卻一直打不到獵物,正當筋疲力盡時,找到一棵樹豆,吃了之後頓時精力旺盛。
以人工採收 故價格昂貴
樹豆為一年至多年生的矮灌木,全株被有短柔毛,葉為羽狀三出複葉,蝶形花冠,呈腋生的總狀花序,花黃色或橘黃色。莢果扁平,線形長4-7公分、寬1.3公分,略作鐮刀狀,外被粗毛,每莢有種子3-7粒。種子圓形,其顏色有灰白、赤褐、黑色、黃色或斑紋等,曬乾後可存放許久。其植株高可達一、二公尺,由於耐乾旱貧瘠的特性不需特別照顧,族人常栽植於住屋及旱田周邊,但需要有足夠的日照。
樹豆為相當耐旱的作物,甚至在年雨量小於650公厘的地區也能生長。在台灣通常是栽植於畸零地,目前仍然沒有大面積的栽種,方式以自然農法為主,甚少施用肥料。它的栽培很簡單,只要行種子繁殖,乾種豆直接播於田地,以旱田種植較佳。採收的處理方式有很多種,於葉片凋落、豆莢轉呈黃褐色時,自地面上一公尺處割取莖枝、曝曬陽光,讓豆莢乾燥後輕拍豆筴即可使種子脫離。成熟的豆莢採收後,剩下來約兩公尺高的乾枯植株則是最佳的薪材,是生活的重要燃料。
每年約二、三月種下,年底到隔年年初為樹豆採收期,正好作為種植二期稻作時的主菜。早年部落都是以換工幫忙插秧和割稻,餐桌上甚至就只有一碗樹豆湯,但以當時的生活條件,這樣就足夠了。至於說到它的栽培歷史可追溯自三千年前,最初的種植地可能為亞洲,再傳至東非及美洲大陸,但也有一傳說是由南太平洋傳至台灣。事實上,今日的樹豆已廣泛地分布於熱帶及亞熱帶區域,作為食物、飼料或綠肥用。而樹豆至今未能量產,以至於市面上不易買到的原因是無法以機械採收,僅能以人工採收所以價格上一直居高不下,因此,栽種對族人來說雖非難事,但如何加快採收的速度才是需解決的課題。
含高營養價值的樹豆
樹豆的各個部位皆有營養價值,根有解毒、解熱、消炎之效;葉片可做蔬菜食用,可治咳、腹瀉、耳痛;種子亦有清熱、解毒、補中益氣、利水消食癰腫、止血止痢之效;樹豆的嫩莢果富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纖維素、礦物質等,可當毛豆的代用品,樹豆還可作為藥引,或將樹豆根燉瘦肉服用以治貧血。另外,幼嫩植株可作綠肥,對土壤改良極具價值,有些地區將樹豆當作主要的綠肥作物,據估計每公頃每年可以生產40公斤的氮素。
( 按花蓮農改場的研究資料,係因樹豆營養成分中含有高量的鋅,鋅對攝護腺及胰臟皆有助益。)
在觀光休閒農業地區種植樹豆,到了每年11-2月開花及結豆莢時期,遍野一片黃色或橘黃色花朵,讓人有一種清新的感覺,亦是冬季良好景觀作物。不過,現在也有人是每年七八月才種植,隔年五六月仍能吃得到新鮮的樹豆。
原住民的經常性食物
據說阿美族先世移住花蓮光復鄉的馬太鞍時,由於當地樹豆甚多,結實可食,逐命名為fataan(馬太鞍),可見當地產樹豆之盛了,光復鄉因而以植物取名叫 fataan 。 早期不論是那一個民族,一定都會有對「生殖」的崇拜,而會與「生殖崇拜」連上關係的通常生殖能力很強。樹豆的繁殖能力便是馬太鞍人崇拜的對象。他們認為多吃樹豆較容易生男孩,雖然說馬太鞍是母系的社會,但可以看出此說法出現之時,馬太鞍的生活型態已進入需要大量勞力來狩獵或農耕。而過去物資不豐,阿美族的小孩常把樹豆當成零嘴吃,現在都將樹豆做成料理,是原住民的經常性食物。
早年族人常以樹豆籽當主食,阿美族部落一般用新鮮樹豆或乾豆浸泡後燉煮,有些人會加點少許蒜苗絲,或者添加一些生薑煮成清湯,再配上地瓜或糯米飯。有機會的話,樹豆莖加刺蔥燉豬腳,有大補元氣之功效,也是具有獨特香味的美食。當然,這種吃法已算是漢化了,對於族人來說,傳統的吃法就是直接煮湯或加點肥豬肉,樹豆的濃郁香味加上肉香是一種不錯的搭配,樹豆會將肥豬肉的油脂吸光,吃起來沒有一絲油膩感。
喜歡素食的朋友可以像煮紅豆般,先將樹豆泡一夜,加水約3倍煮開後關火約30-40分鐘,再轉小火煮到軟熟再放糖即可。若有快鍋者,先將樹豆浸泡一晚後,再以快鍋大火煮開後轉小火約20分鐘,熄火壓力退後再加糖即可,可單獨吃或搭配紅豆、綠豆。愛鹹食者可於煮開後另加山藥、白蘿蔔、紅蘿蔔、豆腐等一起煮,再加適量鹽調味,滋味特別。亦可打成豆漿飲用,其滑嫩口感更勝黃豆,待冷卻後會凝固成豆花,也可先泡水一晚再加入白米一起煮,烹調方式可自由變化。
目前樹豆只能在原住民居住的部落市場才找得到,例如花蓮的黃昏市場,有機會不妨選購帶回家料理;隨著社會變遷,物資日漸豐富,樹豆不再是阿美族小朋友常吃的零嘴,種植也不如過去那麼普遍,但仍然有不少族人特別懷念,喜歡它那與眾不同的味道。
★樹豆小檔案
俗名:木豆,柳豆,浦姜豆學名:Cajanus cajan(L.)Millsp.
阿美名:fataan
英文名:Pigeon pea,Tree bean
科別:豆科(Leguminosae)
分布:台灣各地零星栽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