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農業自動化造就了什麼?

農業自動化造就了什麼?

植物工廠外的反思
農業的自動化應用行之有年,台灣過去多用於蔬果作物的後續品管揀選,至於前端的生長控制,則以溫室為主,利用簡單的自動化技術,開關空調、灑水等系統,這類作法屬於陽光型半自動控制,幾年前全控制型的植物工廠問世,讓業內外的多數廠商一度趨之若騖,這兩年植物工廠熱潮逐漸降溫,包括IT與農業兩邊的業者可以開始冷靜看待此一技術的應用與發展。

圖一
植物工廠議題之所以發燒,主要原因在於全球環境的持續惡化,業者希望透過IT與自動化技術,可以讓作物種植如現代工廠般可控制品質、產能,不必像以往的農業必須靠天吃飯,不過植物工廠真的是解決全球農業問題的萬靈丹嗎?
從全球發展來看,相較於亞洲國家,歐美的農業自動化發展走的較快,其作法多為針對當地環境而有所不同,有的是仍為傳統耕作方式,只是用機器取代人力之不足,有的則是利用設備提昇作物品質,相對之下,台灣卻未走出這類在地化的經營模式,而仍多向日本廠商取經,在台灣成熟的農業、IT、自動化技術態勢下,會出現這種狀況,可從幾個面向觀察。
日本植物工廠發展的主因,在於其農業人口逐漸高齡化,導入農業的自動化是不得不然的趨勢,這也是亞洲市場的共同問題,因此日本除了「糧食自給」的考量之外,另一大思考其實是在於「技術移轉」的商機。
此一商機,也是目前台灣自動化廠商積極搶進的原因,在台灣,包括太平洋建設、台達、金仁寶、光寶、億光,以及甚麼都愛插一腳的鴻海都跨足此一領域,這些企業的經營者看中的,當然不是這些植物工廠所種出的「菜」,而是由於植物工廠興建跟著來的「設備財」。
營運植物工廠 真的有利基嗎?
植物工廠所建構出來的,是基於完整環境控制而生的系統整合商機,包括溫濕度、光照、風場等,均需要靠自動化設備,甚至是電腦加持,才能達成系統整合的目標,這也造就高科技廠商不斷投入此一行業的原因。台灣如此,日本及跨國大企業亦然,大家都看到了植物工廠的「興建商機」。
但尷尬的是,雖然植物工廠發展蓬勃,但真正因為運作植物工廠而獲利的,卻是少之又少,以日本來看,近幾年因植物工廠獲利的僅有16%,主要透過集約式耕作來分擔成本,「量大」是唯一的「撇步」,剩下的只有14%損益兩平,其餘70%仍面臨相當大的虧損,而荷蘭的狀況也相近。
作物栽培是由環境、作物與管理三種條件交錯組合而成,而科技植物工廠的出發點是強調製程良率的管理,以優勢科技堆積的情況下尋求各項的最佳優化目標,期望求得品質一致符合市場需求;然而作物的不確定性與生命力常會出現變異無法預期,在全人工控制的系統下,是否能真正創造出符合市場成本效益的經濟生產模式?答案似乎並不盡然如此,此外,現今的蔬菜早已不同於以往的選購方式,對農作物的要求,主要是注重實質健康需求大於品項狀態,消費者已能夠接受選擇有機健康的蔬菜而非外觀良好的農藥蔬菜,這與消費心理變化息息相關。
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IEK)就分析,植物工廠「不成功」的原因,基本上多與「成本」有關,由於資金不夠雄厚,無法建立規模經濟,生產的農作物也多為價格較低的蔬果類,這些「產品」無法反映成本,自然獲利的機會較低;加上植物工廠以跨業經營者居多,在員工不具專業知識,以及栽培系統無法依作物物種修政,生產品質狀況層出不窮,在無法判斷生長品質以進行修正的情況下,品管出問題影響消費甚或整批農產報廢的事件所在多有,自然「學費」高昂,獲利機會微乎其微。
這樣的問題,簡單來說可以以「用未來的設備,生產現在的產品」一言以蔽之,在所謂的智慧化農業思維所投資的設備,像是LED及各種環控系統,雖然其技術都已成熟,但在農業應用方面仍屬發展中,相較於已成熟的器材,這類發展中的設備成本一來未達經濟規模,而來仍需時時調整,因此其成本一定較高,而由於技術仍在發展中,所出的「錯誤」可能性也跟著提高,於是整個狀況就變成利用仍有「風險」的設備,生產已趨近完全競爭市場的農產品,當然在機會成本上較為弱勢。

科技農業勃發 主要著眼設備財

再回頭觀察日本的植物工廠發展,目前其態勢可說是野火燎原,除了因311地震後對於農產供應的危機感之外,包括農業水產省與經濟產業省的高額補助也是一項誘因,2008年日本公部門與學界合作成立「植物工廠 Working Group」,前述兩省提供超過 150 億日幣的補助經費,希望在3年內經植物工廠由2009年的50家提升到150家,也透過研發期望將生產成本降低三成,雖然後者仍待努力,但在2012年3月,日本的植物工廠已經超過210家,大大領先於計畫目標。
當初規劃這項計畫,目的除了提升日本的糧食自給率,更重要的仍是著眼於植物工廠的海外技術移轉的可能商機,因此「跨業合作」成為日本發展植物工廠的有趣現象,根據統計,2009 年至今,日本跨入植物工廠領域的上市公司,其中有建築業及貿易公司各佔 15%,物流交通業與紡織業各佔 10%,重工業與設備工程各佔 5%,這些就已超過市場的半數,而真正專注於農業或科技領域的也不過一成多一點,顯示真正具有農業專業的廠商僅占少數,這也造成以植物工廠為技術中心思維的農業自動化應用,其專業度仍有加強空間。
從實際運作面來說,植物工廠應就不同的生產環境條件、不同的作物需求與市場定位來搭配及精算出合宜的設備使用方式,每項科技都有其單一產品優勢,但並非表示累計相加科技優勢就是最佳規劃,所以產品差異價值必需更明確融入到在生產模式中,尋求最佳整體搭配方能產生利潤接近市場需求。
但專注於設備製造及輸出解決方案來賺取利潤的廠商,由於在農業的專業不夠,無法判斷農作物生長品質,以日本的全人工光型植物工廠來說,不但栽培系統共用,更加上趕量出貨造成品管出問題,在消費者不買帳的情況下根本就入不敷出,在實踐結果並不符預期結果的情況下,進行設備輸出當然造成相當困難;此外在農作物的實際產出上無法反映成本,專門生產一般食用農作物的的植物工廠,當然更是無法獲利,以致於造成前面提到的窘境。
注重植物工廠 真能解決問題?
以現況來看,投入植物工廠的重點在於如何發展「差異化市場」,這樣的市場來自於作物的「被需要」,有需求才有市場,有通路才有收入,如果就短期獲利的角度來看,植物工廠要的作物必須存在「高附加價值」,像是藥用植物,進口替代作物等才有「商機」,但問題是,此一的規畫又與當初興建植物工廠以解決糧食困境的初衷大相逕庭。
於是情況變得相當尷尬,以台灣為例,當初發展農業自動化的主流思維,是認為全球農業理論上面臨耕地不足、都市化、化學農藥肥料大量使用、食品安全等諸多問題,推動農業自動化乃至於植物工廠,是有機會得透過合理的設計有效提升糧食生產力,並提供在地、安心的食材,建立在地農業模式,但台灣的問題不在耕地不足,而是與技術面無關的「休耕」與「假農地」等政策。
中研院於之前年底公布的〈農業政策與科技研究建議書〉,直指2000年《農業發展條例》修正放寬農地分割限制與農宅興建資格的10年以來,台灣已有相當於 1,770 座大安森林公園的耕地消失,其中有相當15個台北市信義區的面積被拿去蓋住宅或農舍;除此之外,自1997年起政府為因應加入WTO所造成的衝擊,乾脆祭出休耕補貼政策,而1997至2010年用於休耕補貼的金額,甚至高達1,027億元。
建議書指出,休耕制度沒有任何生產力、也未提供就業機會,卻因政府提不出替代方案,持續實施了28年,不僅政府目前每年要支付約一百億元補助稻田休耕,更造成耕作環境惡化、破壞農村景觀,中研院在建議書中用「不幸」形容這個狀況,建議應修正休耕制度,將休耕農地活化復耕。
農業自動化的發展,在社會高齡化及農業生產人口逐漸降低的現況下,不啻為良好的解決方案,而透過各類自動化設施所產生的設施栽培技術,的確也對農作物的產量、品質及環境保護產生正面意義,但現在大力推動的植物工廠,絕非解決農業問題的唯一手段,如果僅是著眼於設備財的利益,就強力推動植物工廠來剝奪小農的生活,其實大可不必。
在技術快速發展之下,或許在不遠的未來可預見,農業自動化已成為解決糧食議題的重要利器,但在現階段相關技術仍在發展中的態勢,投入研發考量最適化的設備組合,似乎仍是目前階段最優先項目,貿然投入商業化甚或意圖透過技術移轉而獲利,似乎仍不切實際。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燈籠果

燈籠果 燈籠果屬於醋栗科茶蔍屬多年生灌木。株叢高1.2 米左右,果子是一個套着燈籠型莢子的小圓果,比拇指大一點,里面有很多小籽。未成熟時味極酸,成熟後呈黄綠色,完全成熟後呈紫紅色,非常甜,可以用來烤果餅,做果醬。燈籠果花朵燈籠果原產祕魯和智利,但是並不是什麼重要得產品。當地人隨便吃一點,偶爾也在菜市場看到。但是被廣泛的引入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所有番茄可以存活的地方都可以種。果醬和罐頭是居民的常用品,也經常出口。中部非洲國家,如加蓬,也有小型果園。 一、燈籠果的生育週期 1、發芽期:從種子吸水萌動到真葉露心為發芽階段,由播種到種子萌芽長出土,達到80%以上,大約需要7~15天。 2、幼苗期:苗出齊後,有80%的植株達到三片真葉,即第一個花萼形成前約20~30天。此期主要是根、莖、葉的生長時期,在生產上要採取良好的措施,培育生長發育健壯的幼苗,為高產、優質、豐產打下良好的基礎。 3、開花期:從開第一朵花開始到最後開的一朵花所持續的天數,為開花日數。最早開的第一朵花達5%的植株為開花始期,以月、日表示,植株最後開的花,而漿果又能在霜前充分成熟的日期為終花期。 4、結果期:結果期分為始期和終期。結果始期,即有5%的植株落花後,坐住果的日期。結果終期,即是終花期的花坐住果的日期。   5、成熟期:漿果成熟期,可分為始熟期和終熟期。始熟期,即有5%的植株第一個果成熟的日期。終熟期即最後充分成熟漿果的日期。燈籠果是由下向上陸續開花結果成熟的。第一個花果實膨大生長,第2~4朵花相繼現蕾、開花和結果。 二、燈籠果對環境條件的要求:   1、溫度:燈籠果性喜溫,不耐霜凍。種子發芽以30℃左右發芽迅速;幼苗生長期20~25℃、夜間不低於17℃適宜生長;開花結果期白天以20~25℃、夜間不低於15℃為宜,否則易引起落花落果。氣溫10℃以下植株停止生長。0℃以下植株受凍。經調查看,幼苗耐低溫能力不成熟,所以露地生殖時期不能過早,而必須在晚霜過後方可栽植。   2、光照:燈籠果對光照要求比較敏感,需要充足的光照。在3000~4000米燭光範圍內,生長發育協調,果實品質優良。光照不足時,植株徒長而細弱,產量下降,漿果著色差,品味不佳。因此,在生產上必須注意種植密度的合理性和打尖、抹芽、整枝的必要性。   3、水分:燈籠果需水較多,尤其在漿果開始成熟前期,枝葉和果實同時生長,需水較多,當漿果大量...

蔬菜對溫度日照條件的要求

蔬菜對溫度日照條件的要求 全日照  8個小時日照 瓜類、茄果類、豆類、山藥、豆薯(地瓜)。番茄、黃瓜、茄子、辣椒等喜溫中、強光性 蔬菜夏秋季生產,玉米、青椒、西瓜、南瓜、西紅柿、茄子、芝麻、向日葵類。 其次是根莖類,如:馬鈴薯、甜菜、胡蘿蔔、白蘿蔔、甘藷、山藥等等。至少需半日照,才能生長,芋頭雖喜歡全日照,但比其他蔬菜耐蔭。  需要中等光照大白菜、甘藍、芥菜、蒜、洋蔥。  長日性蔬菜白菜、甘藍、芥菜、蘿蔔、胡蘿蔔、芹菜、菠菜、萵苣、蠶豆、豌豆、大蔥、洋蔥。 短日性蔬菜豇豆、扁豆、莧菜、空心菜。          中光性蔬菜黃瓜、番茄、茄子、辣椒、菜豆 菜豆 菜豆喜溫暖,不耐高溫和霜凍。菜豆種子發芽的適溫為20-30℃;在40℃以上的高溫和10℃以下的低溫,種子不易發芽。幼苗生長適宜氣溫為18-25℃。花芽分化的適宜氣溫為20-25℃,過高或過低溫度易出現發育不完全的花蕾、落花。 菜豆對光照強度的要求較高。在適宜溫度條件下,光照充足則植株生長健壯,莖的節間短而分枝多,開花結莢比較多,而且有利於根部對磷肥的吸收。當光照強度減弱時,植株易徒長,莖的節間長,分枝少,葉質薄,而且開花結莢數少,易落花落莢。 菜豆根系強大,能耐一定程度乾旱,但喜中度濕潤土壤條件,要求水分供應適中,不耐澇。生長期適宜土壤濕度為田間最大持水量的60%-70%,空氣相對濕度以80%為宜。開花結莢期對水分最敏感,此期土壤乾旱對開花結莢有不良影響,開花數、結莢數及莢內種子數減少。土壤水分過大時,下部葉片黃化,早脫落。空氣濕度過大會引起徒長、結莢不良。 菜豆具有深根性和根瘤菌,對土壤的要求不甚嚴格,但仍以土層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輕砂壤土或粘質壤土為好。土壤過於粘重、低溫、排水和通氣不良則生長不良,炭疽病重。菜豆喜中性至微酸性土壤,適宜的土壤pH為5-7.0,其中以州6.2-6.8最適宜。菜豆最忌連作,生產中應實行2-3年輪作。 菜豆生育過程中,主要吸收鉀和氮較多,還要吸收一定量的磷和鈣,才能良好發育。結莢期吸收磷鉀量較大。磷鉀肥對菜豆植株的生長發育、根瘤菌的發育、花芽分化、開花結莢和種子的發育等均有影響。缺乏磷肥,菜豆嫩莢和種子的品質和產量就會降低。缺鈣,幼葉葉片捲曲,葉緣失綠和生長點死亡。缺硼,則根係不發達,影響根瘤菌固氮,使花和...

連通管原理與應用

英 文版, English version   中 文版, Chinese version 西班牙文版, Espanol version  連通管基本原理 1. 連通管原理指的是,在一般開放的空間中,幾個液體容器的底部都相通的裝置,而若任一容器內注入液體,則當液體靜止時,各容器的液面必在同一水平面。 2. 兩 端的大氣壓力一樣,但管內兩端的水受重力作用而各自下墜,下墜瞬間,在圓弧頂部拉出一個真空,因真空而有壓力差,此時兩端的大氣壓 力再次從兩端將兩管的水壓回,但壓回的力量是大氣壓力減去管內的水壓(F=(Patm-PH2O)*A),而長管內的水比短管內的水還要重,所以壓回的力 量是短管的壓力大於長管的壓力,所 以,虹吸管內的水就會不斷的由短管端流入而由長管端流出。   3. 如果我們用兩根連通管,所以效率會變成兩倍。 4. 如果用兩根連通管,但是其中一個連接抽水馬達 , 此時 一根連通管是抽水,所以另一根把水送回 , 大氣壓力將兩管的水平衡,所 以,一個馬達可以有兩倍的動力 , 水就會不斷的循環。 問題1:請比較上連通管與下連通管的差異? 問題2:請問雙連通管時,管徑與高度差的關係?   簡易潮汐開關  (外部連通管)  1. 由於水持續進入水箱,水在水箱和潮汐開關內以同樣的速度上升。(潮汐開關內的底部是連通的)。虹吸管是通到外部的。水會持續上升到外部的開口端。 2. 一旦水上升到內部的開口端,它變成一個密封空間。由於水繼續上升,在水箱內水位繼續上升,但速度變慢。同時,水箱內水壓漸大。 3. 由於水位接近高水位線,壓力在開關內鐘將水位上升到臨界,造成部份水會先進入管道。 (同時會將管道上端部份空氣帶出,因為空氣在管內流動,也是噪音最大的時候) 4. 由於水在水箱到達高水位線後,體積空氣被迫壓縮管道,並透過虹吸作用,排出的空氣壓力後,進而開始大量排水。 (一旦開始大量排水,也是聲音最小的時候) 5 .水會一直流出,直到水位低到讓潮汐開關吸入空氣。然後,潮汐開關回歸起始位置。 6. 由於水持續進入水箱,水在水箱和潮汐開關內以同樣的速度上升。(潮汐開關內的底部是連通的)。虹吸管是通到外部的。水會持續上升到內部的開口端。  可以參考以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