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1月, 2013的文章

糧食系統出了什麼問題

糧食系統出了什麼問題 台灣的食品風暴讓大家體認到大廠有太多的問題了,除大統黑心油風波之外,味全、統一等食品大廠也陸續傳出食品問題。廠商為賺取暴利,違法添加過量銅葉綠素鈉,多種含銅葉綠素鈉的超商食品,恐已讓民眾吞下肚子。這是個憂關性命的問題,關於我們每天吃的食物,若政府不能為消費者的糧食系統把關,我們該如何改變現狀呢? 11歲的Birke Baehr提出「食物體系」的各種問題: 一.廣告:社會上過多的食品廣告,吸引父母與消費者購買對地球與自身不好的食品。 二.基因改造:工業化食品體系的陰暗面:轉基因種子、轉基因生物正在盛行,有越來越多的製造商開始使用基因改造。 三.化肥農藥:農民為促進植物生長,使用化肥並使用農藥處理雜草昆蟲。 四.殺菌:農民以幅射處理食材讓新鮮食材進入超市貨架。 這些食物體系與製造方式,已直接影響至消費者的購買行為。消費者群因對食物體系與原料配物的不熟悉,容易被大量的廣告、宣傳文案而蒙蔽。消費者的購買行為會直接受到廣告的影響,而忽略健康才是購買食物的首要選擇,Birke Baehr更提到:「小孩子尤其喜歡彩色包裝和塑料玩具。」這些引起孩子們高度興趣的彩色包裝,正是含有塑料的物品,若是被孩子們誤吞入口,將潛移默化地影響健康。 吃飽還是吃好? 而為讓食品達到大量產值,食品製造商也開始使用轉基因種子、轉基因生物。這些都是指在實驗室改造種子進行培植,以非自然的方式種植,如提取魚類的DNA, 把它植入到西紅柿的DNA中,然後這些種子被種植、生長。轉基因食物現在更被證明若是用於實驗動物將會引發癌症和其他問題。 實際上,自1990年代起,人們已持續食用這些轉基因的食物,多數人甚至不知道它們的存在,而食用轉基因食物的人也持續增加,在去年統計,全球加起來竟有將近60個國家都有進口、種植轉基因食物,也就是說,現在全世界有四分之三的人口都可能食用過轉基因食物。 Birke Baehr認為,食物體系應該是我們共同守護的,當食物體系的品質已經無法嚴格控管,或許可從自身環境作扭轉,因為每個消費者都有開放的選擇權。他提供一個建議:「向當地農民或者從我們熟知的鄰居那兒直接購買食物。」 我們必須嘗試去創造一個新的食物體系,不論是提倡無毒的食品教育,或創造出更多的有機製造商淘汰現在惡質的製造商。若消費者還在嫌棄有機或無毒食品比較貴,或許我們可以先冷靜思考一下,究竟是當下買...

改變治水思維 打造台灣方舟島

改變治水思維 打造台灣方舟島 TEIA環境資訊電子報2013/6/21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21世紀可說是災難型的世紀,除了搶能源、搶糧食,還有搶水,水資源更是維繫生命最重要的資源。對於土地連結在一起的地區,水資源合作顯得重要,例如中國和中南半島水資源衝突非常多,中國開發怒江、爛滄江、青沙江,對下游造成的影響,讓整個中南半島都非常關切,中國一定得與這些國家合作。蘇丹和埃及,以色列和巴基斯坦,美國和墨西哥,都有水源分配的問題,需要一些大規模的合作;非洲很多地方仰賴地下水,但地下水層涵蓋多個國家,唯有這些國家有共識,才能保護以及良好運用地下水層。不過,水資源的意義不只是水而已,也包括虛擬水。虛擬水或稱水足跡,是指為一件產品或事件的整個生命週期,過程中直接或間接的使用的水,水足跡的數據代表產品消耗地球水資源的程度。我們的糧食、水果,都是靠水才能長出來的,例如生產1公斤米需要3500公升的水,1公斤牛肉需要15000公升的水,1杯咖啡需要140公升的水。這些水隱含在糧食作物中,隨著國際貿易進入到不同國家,一些缺水、貧困的國家,為了生存,將水資源分配在耕種上,又隨著經濟、貿易,在全世界流動,讓水資源的問題更加複雜。台灣7成的糧食都是靠進口,連帶進口了水資源。汪中和說,台灣減少進口糧食,除了保護糧食安全,在水資源合作上也是有意義的。不需跟其他國家搶水 更應加強使用效率 台灣每年降雨量充足,唯一的缺點是越來越極端,雨量分布不平均,水資源治理的壓力也更大。汪中和指出,台灣最需要的就是留住、涵養降下來的雨水,只要雨降到地表,就盡量存起來,有如存入撲滿。台灣並不缺水。汪中和說,一年的降雨量約800~900億噸,農業、工業、民生、保育(清洗、打掃)總用水量也不過是180億噸,只需降雨量的2成,因此,只要好好運用,是可以有足夠的用水。問題在於「政府在水資源經營管理方面嚴重不足。」這種不足可以從很多層面可看出。各種標用水缺乏管理所造成的浪費,例如農業用水占70%,換算出來就是125億噸,只要提升使用的效率,節省1成,也就是12.5億噸,就超過兩座曾文水庫滿庫的量,將省下的水提供給工業用水都足足有餘。另外,台灣地表水(河水、雨水)不夠,用水都是靠地下水來補充,但是,從彰化一直到屏東一帶,都因農業灌溉而透支地下水,一年約10億噸,原可透過管理的方式取得平衡。在工業用水方面,汪...

碩士生賣菜 養耕共生省成本

碩士生賣菜 養耕共生省成本 【記者郭翊軒、萬千華桃園採訪報導】 藏身停車場中不起眼的鐵皮屋,裏頭可是一個綠意盎然的世界。而這是碩士剛畢業的吳玟澄。他利用養耕共生使水相互循環,建構完整的生態。 養耕共生利用養殖餵食飼料後所排出來的糞便,裏面含有豐富的硝酸鹽類和氨。把水產養殖排放給蔬菜使用,這些對水產養殖來說是有毒物質,卻是農耕的營養源。蔬菜吸收硝酸鹽和氨,進而成長,吸收後淨化水質。水回流到水產養殖的水池,讓魚有乾淨的水質。 有別於傳統農法,吳玟澄使用自動環控系統,溫濕度和二氧化碳等重要資訊,一個人就能輕鬆掌握。減少人力成本,蔬菜250g售價平均12.5元,只有機蔬菜的1/3價格。 吳玟澄希望設計更好的環控,讓養耕共生搭配的更好。用更少能源,使成本更低。因為他希望最好的產品,在呈現給消費者時能是更低價的東西。 不同於一般大學生,吳玟澄畢業後,選擇回到家鄉務農。他強調未來會與餐廳契作,希望養耕共生所生產的無毒蔬菜,推廣讓消費者吃得更安心。

有機蔬菜基本概念

有機蔬菜基本概念 有機蔬菜是零污染的食物,即是不經過化肥、農藥、除草劑等污染的食物,而且肥料必須用自然堆肥,凡是任何加害土壤的添加物,都不可使用。 大自然、地球是經過幾億萬年衍化出來的,地球上的土壤是孕育生命的溫床,供給動植物生長,而其中動物的糞便和殘骸回歸土壤,使土地肥沃,繼續生長許多植物,這是非常龐大的生態系統  人類在地球上出現已有數百萬年之久,但約在最近一萬年,人類開始用農業爭取糧食。中國一向對農業的處理,可說非常進步。中國古代大多用「敬天地、順自然」的方式,就拿三、四十年前的台灣來說,許多水肥車挨家挨戶收水肥,用做田野的肥料,當時農田、水溝裡,皆有許多魚、蝦、昆蟲等小動物活躍其中,用牛耕田,白鷺鷥也生長在田地附近,整個生物相是非常複雜的。 但在第二次大戰後,殺蟲劑、農業化肥的發明及使用,使得生產量大增,造就了一場綠色革命。數十年下來,背後潛藏了非常多的環境生態上的危機。 其中,台灣因土地狹小,使用農藥的禍害更明顯,從農地流出的化學污染物質,污染了水源生態,而糧食內殘留毒素,也對人體造成了莫大的傷害。  所以現在宜提倡自然農耕,其定義是依循著大自然的法則,以維護土壤生機的土壤培育為基礎,絕不使用任何化學肥料、農藥和各種生長調節劑以及任何有殘害土壤的添加物的農業生產方式。 民眾一般在挑選蔬果時,要買沒有蟲咬,外表漂亮的,但消費者更需要知道漂亮的蔬菜水果,農藥使用很多,但矛盾的是,消費者終究還是選擇了外表漂亮的蔬果,疏忽了可能吃到殘留的農藥。 在美國蔬果分為五個等級: 有機蔬果 最高級為「有機蔬果」,必須耕地二十公里內沒有任何污染(因為地下水脈廣達直徑20公里),休耕3~6年,不使用化肥、農藥、不在飛機航道下,種出來的蔬果才叫「有機蔬果」,台灣地區也是有「有機蔬果」,但產量較少,在台東花蓮有。   目前台灣土壤污染較嚴重地有桃園、彰化及台中等縣,高重金屬含量有22萬公頃,污染重金屬有鎘、鉻、鎳、鉛、鋅。這些地區生產的蔬果頂多屬於準有機蔬果 準有機蔬果 大部份有機商店賣的是「準有機蔬果」,即不使用農藥、化肥,有少部份商人昧著良心以安全蔬菜冒充有機蔬菜,賣的貴,又欺騙消費者,難怪有些消費者會對有機商店失去信心。 半有機蔬果 「半有機蔬果」:是蔬果在開花結果前有施農化肥,而開花結...

職訓學員研發魚菜共生系統

職訓學員研發魚菜共生系統 結合環保節能與食品安全兩大要素,台南職訓中心委外開設「綠能水電應用班」,由老師陳鴻銘率領23位學員研發出「魚菜共生系統」,利用太陽能、風力及水力,最下層養魚排出糞便,作為第二層及最上層蔬菜的肥料,只要適當陽光,3天就能採收芽菜食用,設計已取得專利。 結訓學員開心學會實用的節能概念運用在生活中,以後要吃魚或蔬菜,自家就可以生產。

OKUMA養耕共生農場

OKUMA養耕共生農場(大熊大) 永續的農業經營正在在羅東萌芽 。當地鄉親從OKUMA已享用超新鮮的在地疏菜及品嚐新鮮的紅色台灣鯛。養耕共生系統是一個水產養殖與農耕結合的共生模式,同時生產新鮮農產品和養殖水產。大熊大擁有四組溫室和九個養殖池,OKUMA位於羅東北二高旁。  養耕共生農場經過九個月建設,大熊大開始銷售反季節生產的農產品。“我們是唯一在盛夏提供新鮮萵苣的農場,”他說。這是一個成功案例,他計劃將在明夏開拓更多市場。  大熊大平均每週供應600公斤紅色台灣鯛(半海水養殖),目前他直接供應當地的啤酒屋,可以是煙燻,焗烤奶油或煎烤。他說“客戶對啤酒屋的魚讚不絕口”大熊大說:目前他只能供應75%的餐廳需求。養耕共生來自水產養殖,或養魚污水處理,因此種植蔬菜的方法本身不需要土壤。據大熊大表示該農場本身不缺水,但是因為地下水的品質不佳,因為與其使用地下水再大量打氣曝氧,不如直接以同樣的水不斷循環使用。  養耕共生系統本身依賴於生態平衡,其中水產提供了天然肥料給植物的生長,反過來,和植物幫忙過濾水質,因此循環水輸出魚缸。這是天然生態循環系統,本身不使用農藥,化肥或除草劑。大熊大解釋說幾乎沒有浪費。大熊大從養耕共生協會購買紅色台灣鯛魚苗。單批投放5000尾魚苗,約需12個月的育成。大熊大目前以每週出貨為主,約收貨3000公斤的紅色台灣鯛。  因為本身水產的水溫不同於農業生產,過濾器先作尿糞分離。然後每天十二次輸送到溫室。其中萵苣生長在DWC中。本身循環水過濾系統是重力式的,所使用的沈水馬達每分鐘約120公升。  水耕目前有紅橡萵苣和蕃茄。水中本身已包括氮磷鉀,所以大熊大目前唯一要補充的是有機鐵。大熊大特別自豪的是產品品質。當客戶在農場購買冷凍魚片,他是可以自己體驗水產養殖的水質。而OKUMA定期進行測試,並且97%的水均在自身的工廠完成過濾。大熊大說OKUMA的紅色台灣鯛,遠比其它養殖來的優良。至於萵苣,OKUMA萵苣的養分含量遠高於彰化用卡車所運輸的蔬菜,同時也減少碳排放量。  養耕共生系統在台灣約有20個以上獨立農場,無論是在彰化,桃園,三芝,三峽,羅東,台南,屏東等等農業生產系統。台灣也有專門的養耕共生協會進行田野推廣,而大熊大也正是到養耕共生協會培訓的。  ...

墨西哥土池做養耕共生

墨西哥土池做養耕共生

大鵬華城的屋頂養耕共生農場

大鵬華城的屋頂養耕共生農場 除了住家陽台,新店大鵬華城社區的屋頂農場,也引進養耕共生概念,魚塘的水源,大部分來自雨水,克服屋頂缺水的問題。屋頂上的水塘養魚兼種菜,不但可以降溫,還多了菜的收入。許鵬正推廣屋頂農場多年,他發現屋頂農場結合魚菜共生,蟲害的發生率跟一般土耕相比,減少一半左右。原本沒人會來光顧的炙熱屋頂,現在成為老人家和媽媽們每天的生活重心。 大鵬華城屋頂農場,除了共有的魚塘,還有公田跟私田的配置,私田由住戶登記認養,自己種菜自己吃,公田的菜則捐社區發展協會,提供社區老人每星期共餐之用。因為交流種菜心得,原本陌生的鄰居開始變得熱絡。一年下來屋頂農場綠意茂密、瓜果豐碩,不但自己吃,還開辦農夫市集,讓沒辦法來種菜的鄰居,也可以品嚐有機蔬果。 當集約式、大規模的的養殖漁業、農業生產,產生越來越多無法解決的水污染、農藥問題,城市裡的魚菜共生,提供另一種自給自足的可能性。在陽台、在屋頂、在學校…請魚來種菜,魚快樂、人也開心起來。 今年年初,大鵬社區的幼稚園,也投入魚菜共生的行列。魚池的水一邊流向溼地,一邊流向水耕蔬菜區,由小朋友自己認養種植各種水耕蔬菜。仿造大自然的循環系統,成為小朋友最好的生態教室。 當集約式、大規模的的養殖漁業、農業生產,產生越來越多無法解決的水污染、農藥問題,城市裡的魚菜共生,提供另一種自給自足的可能性。在陽台、在屋頂、在學校…請魚來種菜,魚快樂、人也開心起來。

熱泵節能效益評估

熱泵節能效益評估 近年,熱泵在國內學術及廠商單位積極推動下,在不同行業,例如:醫院、旅館、學校、溫水游泳池、安養院及住家等用戶已有超過百件應用成功案例。 政府為降低企業對能源的耗用量,除積極開發電源及獎勵再生能源設備外,同時也推動能源用戶選用高能源效率又環保的設備。由熱泵實際應用案例的測試證實,熱泵若在合理規劃運作下,熱泵的加熱性能係數(COP)都可大於3以上;若能積極取代傳統電力、瓦斯、柴油熱水鍋爐等加熱系統,可節省用戶的能源及運轉費用達二分之一以上,成效驚人。 熱泵原理與構造 使用冷氣機可以製造冷氣,亦會往外排出熱氣,由於能量不滅定律,排出熱氣的能量(QH)會等於輸入冷氣機的電能(We)加上從冷氣房所吸取的熱量(QL),即QH=QL+We。 冷氣機為一部移熱裝置,把熱能從一個地方(冷氣房)移到另一個地方(大氣),此移動熱能的作用需要借助電能才會發生,有如家庭裡所用的水泵於通電後,水將會從底樓自來水池送到頂樓水塔上一樣。惟冷氣機所搬動的是看不見的熱能,所以冷氣機的學名又稱為「熱泵」,利用壓縮機的熱力循環原理(朗肯循環)來產生移動熱能的作用。 朗肯循環主要由4個組件構成,包括:壓縮機、冷凝器、膨脹閥與蒸發器。壓縮機內容充滿冷媒,冷媒蒸氣受壓縮機壓縮產生高溫高壓蒸氣,流入冷凝器因排熱而凝結成冷凝液,經一膨脹閥流入蒸發器內蒸發成蒸氣而產生吸熱效應(冷氣效果),蒸氣再被壓縮機吸入繼續進行壓縮,構成一循環迴路。整個現象即熱能在蒸發器處被吸收,然後於冷凝器處被排出並進行收集與利用,構成一個熱的移動過程。 冷氣機(熱泵)如置於室外,從大氣中吸取熱能,排出的熱量將導入水槽中製成熱水供使用,此即「大氣取熱式熱泵熱水器」(詳圖1)。由於大氣熱能來自地球上的大氣層,可持續吸收太陽能,因此「大氣取熱式熱泵熱水器」亦是太陽能應用的一種。排入室內的暖氣能量(QH),約為輸入電能(We)的2~3倍,即輸入1kW電能,可以獲得2~3kW的暖房能力;而市面上暢銷的電暖爐,即使輸入1kW電能,至多也只能獲得1kW的暖房能力,因此,採用熱泵來取暖,可以節省電力約5到7成,是值得大力推廣的綠色環保器具。 另外,依熱源取得的型態,可再分成太陽輻射與大氣雙熱源型熱泵。如圖2所示,利用太陽能集熱板與蒸發器收集熱能至壓縮機,再經由冷凝器與熱虹吸交換器,將熱能儲存至熱水儲槽。此...

庭園設計名人介紹

朱景堅曾獲得臺灣內政部「私人庭院設計首獎」、於嶺東大學教授藝術欣賞、承接逢甲大學景觀工程、受臺經濟部委任商店街景規劃顧問,在灣區他為多個本地著名企業老闆住宅設計庭院,並負責多項商業與住宅景觀設計。 房價的增值很大一部分來自外部環境的推動力,但另一部分來自內在的房產自我提升,例如庭園造景。在稠密的亞洲很多家園沒有庭院,但是在實現美國夢的同時,家有前院、後院變成一個輕易的事情,然而該如何好好運用卻是一大學問。來自臺灣的住宅景觀專家朱景堅(Tomas)認為:好的庭院設計能讓心靈得到撫慰。客觀角度來說,這也是增值房產的直接手段。 通過不同文化,塑造夢幻家園 步移景換 處處皆是景 談起住宅景觀,他滿腹墨水。雖說景觀是靜態的,在他眼裡卻極富創造力與生命,他說所謂「步移景換」就是隨著步伐的移動,景觀隨之變換,達到處處是景,也藉由日光的推演,轉化出一日多景,變化萬千的境地。 脫離雜亂 心靈相通 中國人喜愛詩情畫意,這也深刻融入朱景堅的設計當中,在他的庭院裡感受的不只是靜止的畫,再細心聽聞還有風吹搖曳、流水湍湍或湧、或賤、或噴。「聲音是我的伏筆」朱景堅說:「花園是有生命的,能和人心靈相通,甚至脫離雜亂的世界,更接近信仰。」 在他最近的一個設計中,他體會男主人想要給女主人一個更優質的生活空間,還要趁孩子年紀小時讓他們有個美好回憶,他依照女主人和孩子對顏色的喜愛分別種植了秋海棠、美人蕉、杜鵑、紫薇、白玫瑰、孟宗竹、楓葉等近10種植物。 庭園讓家人彼此更有空間緊密相處 山中小溪 開窗就能見 他還打造出一個淺水塘,順水塘上去有一小片竹林與花圃,風吹搖曳竹葉呢喃;往上還有一座木橋,流水就從上頭的缸中瀉下,通過木橋流入水塘中。緩緩的水流滑過錯落佈置的石頭,就像山中的小溪。 朱景堅刻意把這一切的景致安排在一間廁所旁,打開窗戶就能瞧見,他笑說:「現在全家都爭著上廁所!」如廁成了生活最享受的片刻。景物與景物對話、人與景也互相對話,這就是朱景堅追求的自然互通。 花園人團圓 最好的生息之地 朱景堅表示,這家的男主人深愛妻子與兒女,儘管這次花園改造要要花幾萬元,但全家都喜歡,一切都值得了!「一個好的花園更有『緣份』的緣,和『團圓』的圓。」朱景堅說道。 在現今複雜的世界裡,每個人都尋求一個寧靜能讓自己沈澱的空間,朱景堅的秘密花園或許就是你的期...

家居Happy Farm

家居Happy Farm (星島日報)又想種菜又愛養魚,可惜時間太少,又嫌麻煩,有沒有想過將兩者二合為一?香港設計師創出一套家居簡約版養耕系統,上種菜下養魚,植物養分由魚缸水提供,都市大忙人從此可在家中開心耕種! 本來從事室內設計的Stanley,不甘困於傳統辦公室中,決定自立門戶,租用工廈並成立HERE工作室當個自由設計者,工作之餘愛利用工作室空間舉辦手作工作坊。七百多平方呎工作室空間充足,還有一個敞大露台。Stanley父母過去曾從事種菜工作,眼見兒子一直丟空露台空間,覺得浪費,提議幫他種些食用菜,怎料一言驚醒,令Stanley興起利用露台種沙律菜來招呼朋友的想法,「決定種菜後曾到花墟一逛,發現在香港種菜並不容易,泥土、種子和肥料選擇少、價格貴!」後來偶然經朋友認識川上農莊,首次了解到農莊自行研發的魚菜養耕系統,「我當時在心裏『哇』了一聲,未聽過魚菜共生概念的我,沒想到存在一套既慳水又毋須購買泥土、肥料,同時可養活魚的養植系統。加上魚和菜關係緊密,不能加入任何化學物,天然安全又衞生,令我覺得很厲害!」於是,一個只有簡單種植經驗,又從未養過魚的城市男孩,決定跟隨農夫學習系統理論,最後更在工作室露台自行架設一套系統。Stanley坦言開始時碰釘不少,例如未拿揑好魚與植物的比例及養植分量,出現「不是魚死,就是菜亡」的不幸場面! 經過連月摸索改良,Stanley慢慢由眼界大開的初哥變成魚菜養耕的專家,露台的魚菜養耕系統發展至今,不但時時有菜蔬收成,更養有條條斤両十足又肥美的寶石魚及非洲鯽。今年6月開始,他更夥拍川上農莊合辦家居及商業版的「魚菜養耕工作坊」,讓更多人認識這套養植方法。學員除了會在工作坊中了解系統的完整理論,知道如何平衡植物與魚的比例,更會學懂如何自製適合自己家居的魚菜養耕系統。「其實不少港人家中已有養魚,這套家居版系統甚至簡單到只須在魚缸上加一盆植物就可完成,以後毋須再為魚缸換水,既方便及省水,又可種不同種類植物,真的很適合城市人。最理想當然是見到人人都可在家中種菜養魚,讓農務入屋!」

沙漠農業與林業

沙漠農業與林業 In order to improve food security, arid regions should establish desert agriculture and desert agroforestry as their mainstream agricultural technique.  Such regions include Africa, the Middle East, and Australia.  Desert agriculture is the farming of crops well-suited for arid conditions, such as sorghum.  Desert agroforestry is the growing of crops with the environmental support of trees in desert or arid areas.  By incorporating these two agricultural techniques,countries should expect two results.  One is the increase in food in desert regions due to the successful growth of specific crops that are well-suited to the dry and hot environment.  Other crops would require many more resources and much more maintenance in order to just survive in such a climate.  The other is the prevention of desertification, which is defined by “Desertification” (2006) as the destruction of animal and plant life in arid areas due to human act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