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 前言 農業為生物性產業,與氣候、水土等資源關係密切,亦為整體經濟重要一環,臺灣農業面臨糧食安全、氣候變遷、全球化與區域整合等挑戰,須以新思維重新定位,以「新價值鏈農業」為戰略目標,透過創新與跨域合作擴大農業加值空間,同時提升產業與人、地、水資源之效率,對內優化產業結構、對外拓展市場,逐步與國際接軌。 「產業價值鏈」的加值概念是工商業提升競爭力常用之手法,但在農業部門多侷限在初級產業的 發展,較少考慮同業與異業之結合與產業加值 。然國際經貿高度自由化已為必然之趨勢,臺灣農業必須突破框架思維,以創新思維來改變體質,開發新經營模式與新市場,提升競爭力, 延伸農業板塊, 使農業由第一級生產事業,轉型為創造整體加值效益之新價值鏈農業 ,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開創新局 。 貳 . 推動產業加值之新價值鏈 農業 新價值鏈農業是改變以往農業以「產品」為主的概念,經由創新加值,開拓農業市場版圖,同時也擴大對國內農產品的需求,創造國內生產者、加工者、外銷者多贏策略。如瑞士的瑞士蓮、比利時的 GODIVA 巧克力、韓國的泡菜等產品聞名全球,但該國並非主要原料產地,透過加值,將其產品行銷全球。臺灣自有原料有限,唯有透過「進口國外原料 + 本地農產 + 優質技術 = 高附加價值產品」,透過此一方式,擴大品牌效益,帶動產品周邊產業的蓬勃發展(觀光、包裝、運輸等)。 臺灣農業從「生產型農業」轉型為「新價值鏈農業」, 是要將以「耕作」為核心思考的農業,轉變為以「價值鏈」的概念來擴大農業的價值,以因應農業多元發展需求 。從產業來說,由市場定位來思考研發、生產、加工、行銷等加值活動,以及跨域的異業連結。例如以臺灣優勢的產製技術與加工能力,結合國內外原料, 規劃「自由經濟示範區-農業加值」,以建立臺灣農業國際品牌,運籌行銷全球。 在跨域整合方面,以在地特色產業 結合文創、美學及觀光休閒,推動傳統農業優化,發展精緻的高端市場及創意加值的文創市場,以臺灣茶產業為例,即可連結休閒體驗、茶食、茶餐廳、茶具創作等。透過跨域合作,初級農業與二級製造業或三級服務業鏈結,將可開拓新市場、新商機。為有效提升農業加值,農業經營、人、地與水資源,進行結構性的調整,促進經營效率化、人力年輕化、農地與農業用水利用的合理化等均需配套推展。 參 . 102 年相關推動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