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有機水產養殖之展望

有機水產養殖之展望:
探討國際趨勢與國內未來發展
文/陳永松(國立宜蘭大學動物科技學系助理教授/有機產業發展中心)
一、前言
現今多數國人已了解有機農業的施作方式是較環境友善的,甚至是有機農產品的忠實擁護者,但您是否納悶為何在臺灣鮮少聽到「有機魚」或「有機蝦」的上市呢?最主要的原因是要在水域中生產有機水產品將遠較陸地上的有機農產品有更多的限制及困難點待克服。
有機農業之定義因各國法律規定不同而有所差異,亦被稱為生態農業(ecological agriculture)、低投入農業(low-input agriculture)、自然農法(natural farming)
或永續農業(sustainable agriculture),目前國內農業主管機關在法規上則統一採用「有機農業(organic agriculture)」及經有機認驗證合格的「有機農產品(organic agricultural products)」以區隔那些未經有機認驗證程序之慣行農業(conventional agriculture)的農產品。因此,如同「有機農業」一樣,需有一套規範來認定何謂「有機水產養殖(organic aquaculture)」或「有機水產品(organic aquaculture products)」,包括「有機魚(organic fish)」或「有機蝦(organic shrimp)」。
自1998年有機鮭魚上市以來,有機水產步增溫,反之臺灣有機水產品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插畫/簡漢平)

▲1998年有機鮭魚上市以來,西方國家的有機水產品市場逐
養殖在溫帶地區已有初步的發展規模,尤其目前在有機鮭魚及草食性鯉科魚類上已有多國或認驗證機構已建立其有機水產養殖的標準,然而在熱帶地區的發展前景會如何,應是一些人關心的議題。筆者參酌現今國際有機農業聯盟(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Organic Agriculture Movements;以下簡稱IFOAM)所頒布的有機水產養殖標準,對其是否適用於(亞)熱帶地區發展類似的有機水產養殖,曾提出一些看法,尤其針對在臺灣是否適合發展「有機水產養殖」的前景與挑戰做過論述,緣於本月刊之邀稿機會,遂整理一些個人想法如後,敬祈指教。
二、有機水產養殖的近況
自1980年代以來,全球的水產養殖業不論是在溫帶或熱帶地區皆趨向於以高密度、高投入人工飼料、高生產的所謂集約式養殖來發展。在溫帶地區的歐洲與北美洲尤以飼養肉食性為主的鮭科魚類聞名,而熱帶地區雖有多元化的養殖種類,但仍以最具經濟價值的蝦類為主。集約式養殖較所謂半集約式或更早期的粗放式養殖須投入或利用更多的資源,因而造成的環境衝擊也更大。部分來自前述的反省促使了有機水產養殖的問世,以尋求生產與環境兩者減少衝突,進而與環境共存共榮的一種環境友好生產方式。然而有機水產養殖的發仞較晚,有正式有機水產的產品(鮭魚)問世亦不過十來年,故這種產業仍在其早期發展階段。目前所設立的有機水產養殖的認驗證標準仍是以較符合生產與市場需求的溫帶區域養殖水族為主,故可能不適合拿來直接套用在亞熱帶地區如臺灣的生產模式。畢竟,養殖的操作方式與種類是與溫帶地區者截然不同,故能否一體適用同一標準有待商榷。目前至少已有11個國家已完成有機水產養殖的認驗證標準,約有29個國家生產有機水產品,其中較多分布在歐洲及亞洲國家。較早期的驗證機構如歐洲英國的土壤協會(Soil Association),德國的Naturland,法國的French AB等,之後有加入驗證行列的國家如挪威、丹麥、美洲的加拿大、美國、厄瓜多,還有亞洲後起之秀的孟加拉、印尼、中國、泰國,以及大洋洲的紐西蘭、澳洲等。其中德國的Naturland是最早嘗試訂定有機水產養殖的機構,於1995年即開始為德國普遍飼養草食性鯉魚(所謂傳統「家魚」)量身訂做一套合乎池塘有機生產的條件與規定。有機鮭魚的生產關鍵是有機飼料配方,如愛爾蘭以鯡魚加工業所剩餘之周邊條塊做成的魚粉,再與當地生產的有機麥粉與天然色素酵母而綜合製成有機鮭魚飼料。以上配合定期的環境監測與低飼養密度(<10㎏/m3),再加上強大的水流波浪提供的優良環境,而終於生產出第一條「生機鮭魚(bio-salmon)」。之後受到有機市場需求的激勵,一些愛爾蘭和蘇格蘭的水產養殖場也陸續加入,並同時生產有機虹鱒。
在水產無脊椎之蝦類部分,Naturland亦同時與厄瓜多爾的蝦農合作,因應其時空特性,調整生產方式而建立有機蝦的認驗證標準。之後亦陸續在祕魯、越南、緬甸等地建立有機蝦的成功養殖模式。
三、有機水產養殖基本觀念和標準
自有機鮭魚上市以來,近年來西方國家的有機水產品市場逐步增溫,其中之一驅動力是由於消費者對食品安全與品質要求的提升所致。此外,「有機的(organic)」本身可等同於「永續的(sustainable)」此一代名詞與象徵,也帶動一些較有環境意識的消費者轉而尋求「有機水產品」的消費市場。然而熱帶地區的消費者及養殖業者對「有機水產養殖」此一新興的觀念與趨勢可能仍不清楚,其實先從最簡單的「水產養殖(aquaculture)」一詞開始正名的話,在不同國家的消費者及養殖業者的看法可能就非常不同,例如所謂傳統熱帶地區養殖業的生產,其模式可能是指在20或30年前仍以家庭式生產大量的廉價蛋白質以自給自足或供應其國內市場的本土消費者為主,而非歐美現行多數採用工業(廠)化養殖以追求利潤為導向的集約化養殖模式,也非現今一些東南亞熱帶地區國家生產高品質水產品以迎合外銷為導向的高經濟市場追求。相對於一般的水產養殖,有機水產養殖強調的是對產品品
質的追求與提升,而非以量取勝,更有一份同時對環境保育的兼顧與職責,而非如以往一些熱帶國家為迎合國內市場與外銷市場的需求,致使很多地區不可避免的砍伐諸如紅樹林或開墾濱海濕地轉作魚塭養殖的破壞環境方式,這些都與「有機水產養殖」的精神背道而馳。
很多人會問現時是否是將熱帶地區水產品的養殖生產業轉移到有機水產品生產的良機?約10年前筆者做過水產業生產者的問卷調查,顯示在臺灣的生產者有84%的業者有意願轉換為有機水產的生產行列,但前提是相關的配套措施須做好才行。多年後有機的風氣漸開,此時應可著手進行關於消費者對有機水產品是否接受的問卷調查,目前雖尚無相關的研究在探討消費者是否具有同樣高的接受意願,但推論應有類似的一個趨勢。
雖然在熱帶地區尚無法充分證明有這樣一個市場需求確切存在,但對於許多熱帶國家而言,筆者認為時機漸成熟可以逐步加溫迎接有機水產品的生產與問世,因為目前在一些熱帶地區也已有小量的生產有機水產品,不論是供內需或出口。
然而,原本的有機水產養殖標準是為溫帶地區的集約式單養水產生物而訂立,尤其是主要養殖的鮭科魚類,並不是專為熱帶地區盛行的混養型式而設立,故拿此標準欲應
用在熱帶水產養殖恐不適合。所謂混養或是整(綜)合型式的多種生物共同放養於一個水體中,是較符合東方哲學中永續的生態系經營觀念,也是目前漸受重視的生態系管理模式。因此,除了目前已有為單養而訂立的有機水產標準外,也應鼓勵並訂定可應用於混養型式的有機水產養殖標準。
四、關於有機水產養殖標準的繁(生)殖規範
水產生物幼苗的供給是發展任何一種水產養殖系統中極為重要不可或缺的一。在IFOAM的有機水產養殖標準對於繁殖及養殖部分,規定要使用自然的繁殖方法以生產魚(蝦)苗。然而這項規定與現時在熱帶地區部分魚類所使用的繁養殖方式有些出入,這些地區在必要時仍使用人工催熟或人工授精方式以生產低階食物鏈的魚類如虱目魚、吳郭魚等,以及高階食物鏈具高經濟價值的肉食性魚類如石斑魚、鯛科魚類等。其中的肉食性魚類如石斑魚主要是供應亞洲開發中或富裕地區的活魚市場,先不論其有機水產飼料的最大難題,若這些肉食性魚類必須自然
繁養殖以生產幼苗的規定無法適度修正或放寬,將是這些地區發展有機水產養殖面臨的第一道難題。
再者如同前述石斑魚或鯛科魚類的高經濟價值,仍有許多破壞性漁法用以捕捉幼苗以供應養殖需求,如以氰化物毒昏或於沿海地區網捕幼苗,皆會造成其他非目標魚類的資源浪費甚且造成瀕危,這些漁法所捕獲撈得的幼苗包括鰻苗可能無法符合有機水產養殖的精神。
同時也有人對於不論在開發中或已開發國家日漸盛行的吳郭魚養殖是否可容於有機水產養殖的範疇持有保留看法,因為除非是產於非洲原產地的吳郭魚等慈鯛科魚類,否則在其他地區皆算是外來種。IFOAM的規定敘明當引進外來種時,須特別關注以避免生態系的生物污染,這點在吳郭魚來看似乎是無可避免地造成引入地區的生態衝擊。即使吳郭魚可以通融成為有機水產養殖的魚種,另外一個待釐清的是目前盛行以壓力法或荷爾蒙浸浴法所產生的全雄性仔魚或三倍體不
孕魚是否可被認驗證為有機魚或水產品?雖然目前規定使用任何化學藥品在有機農業或有機水產品是不被允許的,但有人已提議要將魚卵用碘液消毒的部分列為可准許措施,我想這些可以較為彈性的處理,或以個別國家或區域以訂定符合有機精神的相關標準。
▲ 草食性的虱目魚是有機水產養殖的典範魚種。(照片/陳永松提供)
文、照片 / 陳永松(國立宜蘭大學動物科技學系 助理教授 / 有機產業發展中心)
五、魚粉的利用
IFOAM的有機水產標準要求魚類在養殖系統中須餵飼良好品質符合其營養均衡的飼料。此外,餵飼時須以自然攝食的餵飼方法投料,且儘量減少投餵殘餌沉積於自然水體的汙染發生。同時還要求飼料中50% 的魚粉來源須來自於野生不適於供給人類需求的種類或來自於其產品加工過程中所產生不適於人類消費的副產品例如切片後的周邊條塊(俗稱下腳料)等。然而此議題甚為複雜不易釐清,如在熱帶地區會面臨抓小型大洋性低經濟價魚類以製成魚粉再供應水產養殖是否合乎經濟及環境友好的爭議。又有人說魚本來是魚食者居多,製成魚粉再去餵魚到底是否合乎經濟效益呢?若是加上環境成本又是如何?因此這是一個倍受爭議的問題,有機水產養殖也不可避免會踩上此地雷。一句話,爭議仍多尚無定論。另外在魚飼料中魚粉的比例應降為多少方符合有機水產養殖,仍有不同的認知。
同時與魚粉有關的另一個道德議題,即在一些熱帶國家的魚類加工副產品或下雜魚是可供給更貧窮人的食物,因此拿這些可食的副產品去製有機魚粉飼料可能會對當地居民的營養有負面效應。我們不樂見這樣一個50%的魚粉門檻會造成更窮的弱勢階級。
另外以魚粉當做飼養魚類的蛋白質來源在熱帶地區會受到較大的質疑,因為多樣化的養殖種類是很難針對單一魚種做好完善的養營需求研究,這是一個大挑戰。另在有機生產過程中在不同飼養階段的需求又是如何?又在有機生產過程中,不同魚類來源的魚粉是否會造成不同的成長效應,在訂定有機標準時皆須先有一定的了解才是。另外對於一些新進具潛力的養殖新興魚種,在目前的有機標準下就很難找到適合的食物或有機飼料。
六、健康與動物福利
魚(蝦)病仍是水產養殖中很重要的一個議題。溫帶地區與熱帶地區的養殖魚種在不同的氣候條件下各有其特殊性,也因此面臨不同的問題與挑戰。例如在熱帶地區的養殖生物面臨更多的魚(蝦)病問題,因為其所處的水生環境有較多的病原與寄生蟲。溫帶地區已有較完善的疫苗研發及成熟技術可用,尤其打過疫苗的鮭魚活存率一 般皆可在90 %以上,而熱帶地區的疫苗研發仍在初期階段,當然這是受限於資金與產業規模等因素限制。因此目前若是在熱帶地區要發展有機水產養殖,先決條件應是慎選一些高抗病力的魚(蝦)類,否則是很難養殖成功的。
由於在熱帶地區疫苗的普遍性尚未成熟,技術亦不足,故有時在水族生物面臨生病時仍須兼顧生物的健康與動物福利,必要時施予適當的藥物處理,例如抗生素的治療,但這些並不合乎有機水產養殖的標準,故個人建議在初期階段應建立一套較符合友善環境的減藥或友善用藥的生態養殖標準,據以有實際施行的可能,否則一下要跳到目前的零用藥有機水產養殖標準,難度甚高。
生產者只要在養殖過程中遵守施用化學藥物的相關規定,而最終的產品是沒有檢測出任何的藥物殘留或不超過法定的食品安全標準即可,如此或可視同臺灣早期發展有機農業時的「準有機」過渡階段。因為即使是據以施行有機農業的農產品,亦無法保證沒有任何的藥物殘留,尤其自然界中的環境荷爾蒙如多氯聯苯、戴奧辛等早已散佈在所有的生態系中。我們真正要的是有機的精神而不應是無意義的數字遊戲。當然在整體的環境條件改善後,若能更有效的控制病害或相關疫苗問世後,應適時的邁入全有機的標準。
▲ 嘉南地區常見的草生生態(吳郭魚或虱目魚)養殖池。
▲ 雜食性的吳郭魚(含尼羅紅魚)對環境的高適應力應是不錯的有機水產魚種。
七、其他環境或相關議題
目前一些熱帶國家如越南、厄瓜多爾、緬甸和泰國已有小量生產有機蝦,且以外銷的出口市場為導向,但不希望他們是用砍伐紅樹林以換得新耕地的破壞方式來經營有機水產養殖。只要他們是在原有紅樹林區以較粗放低密度的方式進行放養的話,應多加鼓勵此種維持環境健康又可增加收益的有機水產養殖模式,這正是推行有機水產養殖的宗旨。也希望這些熱帶國家找出數個可推廣的有機水產品生產模式,以上的紅樹林養蝦模式雖是很自然的生產方式,但像臺灣此等水土資源有限的熱帶地區就須因地制宜的找出一套方法來推廣。
臺灣的水產養殖業在過去數十年飛快的發展,這要歸功於養殖漁民與研發單位的雙方配合。但目前的產業仍面臨許多的問題,如水土資源的破壞、較高的人力成本、及全球化的水產品進口衝擊等負面因素。這個產業為求繼續生存,非得改變思維以因應永續發展的挑戰,從傳統的集約式養殖轉向有機水產養殖應是一個方向。但一個成功的有機水產養殖系統需要各方不同程度的配合,從低污 染飼料、適宜的放養密度、疫苗的研發與施用或進行綜合(整合)式的混養模式等皆可考慮推行。此外,基本的有機水產品標準亦須因應地區性的環境差異據以建立可行的標準據以遵行,同時品質管制與認驗證機構的存在與公信力亦是必須的監督機制。
有機水產養殖如同有機農業是鼓勵低能量投入與環境保護的,同時也儘可能鼓勵在地消費以減少運輸所消耗的能量成本。臺灣的年國民所得已是開發國家之列,臺灣的消費者應有能力購買強調健康自然的有機水產品,但相關的市場調查仍須建立基礎資料,以確定市場的真正需求。
▲臺南七股文蛤池混養半年達5尾斤之草蝦。
在追求成功的有機水產養殖的管理系統時,不應忘記生產食物的道德責任是為供應當地人類糧食的目的與初衷,而非以出口外銷賺取外匯的導向,要達成這個目的,還是須建立在地的消費市場需求,而這一點可能還是目前許多熱帶國家一時無法達成的。若能使有機魚蝦從目前一些出口導向轉而成為內地需求的市場,就證明有機水產養殖在熱帶地區推展的成功,正因為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家應努力的地方還很多。

八、臺灣推行「有機水產養殖」的策略與方法
如果臺灣養殖業可以成功的部分轉移到有機水產養殖,則可以此成功的案例提供其他熱帶國家參考,但目前最要緊的是建立一套可行的有機水產養殖標準。
目前漁政機關雖已對有機藻類訂立有機生產標準,但其餘的有機水產品標準尚闕如,然審視國內外有機水產品的發展已如火如荼開展,即使國內尚未訂定除有機水產植物(藻類)以外的有機水產品標準,個人認為臺灣水產界似不宜在全球方興未艾的有機產業中缺席,欣聞漁業署委託臺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系陳瑤湖教授已完成「有機水產養殖認證規範之研究」之計畫建立初步基礎,現續委由臺灣海洋大學、嘉義大學及高雄海洋科技大學等執行「有機水產品驗證制度研究」計畫,進一步針對我國可能較有潛力符合該規範的有機水產養殖如牡蠣、文蛤、蜆、及淺坪式的虱目魚養殖在產業型態、經營方式進行了解,據以適當地訂定該品項標準及規範。屆時應能對有機水產養殖產業在我國發展的可行性與潛力獲得初步的評估。建議亦可取經於以環境友善生產系統為模式的優良案例如花蓮縣推動的「無毒水產」,因時因地制宜的建立我們自己的一套有機水產養殖標準,讓有心從事另一區隔市場的養殖戶有遵循的方向,而不至於各行其是,壞了「有機」的名聲。
▲ 濾食性的文蛤(或牡蠣)屬天生天養適合進行粗放型的有機
養殖。(攝影 / 湯素瑛)
也建議在訂立後續階段之有機水產技術要覽(即水產各論)時,可與水產試驗所各分所的技術人員、臺灣海洋大學水產品產銷履歷驗證暨檢驗中心、宜蘭大學有機產業發展中心等團隊合作,審視有機水產的規範,將相關的農、畜、漁等主要規範亦納入認驗證制度,並同時規範進口有機農(水)產品,以保障國內消費者之權益,並使國內有機生產者能有公平競爭之環境。
▲ 臺灣蜆是較乾淨溪流水溝常見的貝類。(照片/立川農場提供)
此外,有機水產的認證機構宜參照有機農業的認驗證制度,由農委會(或漁業署)
責成具公信力的第三團體,如目前有機農產品的認證是委由「臺灣認證基金會(TAF)」進行相關驗證機構的審核認證,以建立各項標準與認驗證制度之擬定,以免屆時施行起來一國多制,從而因競爭關係打亂市場秩序。建議可參考目前負責有機畜產品驗證的財團法人中央畜產會的運作方式,參照各方主客觀條件,從而建立臺灣的有機水產養殖之生產標準與驗證系統。
結語
肇因於現代工業化水產養殖產量持續大為增加且採取更集約式的經營方式,其對海洋捕撈漁業的依賴度和造成的衝擊,今後將可能更深遠。養殖和撈捕漁業之間的平衡,以及可供人類消費的水產總供給量將依賴未來的養殖漁業能否良性發展而定。尤其,全球必須提供包括技術、管理和政策層面上的各種可能方式,以確保養殖漁業的可持 續發展。
重點是若要使水產養殖繼續對全球魚類的供給作出貢獻,勢須減少目前養殖漁業
依賴魚粉和魚油的比例。因此,進行有機水產養殖的經營方式不但能減低現時養殖漁業對海洋捕撈漁業的依賴,且也有助於降低目前做為飼料用魚粉之捕撈漁業資源的壓力,故替代性的魚粉來源如個人目前執行農委會「農業生物技術產業化發展方案」項下的蚯蚓及蚓粉亦應列為有機水產養殖中替代魚粉飼料的試行方案。
未來漁業政策也要多方的考量如何協助農漁民,同時照顧到金雞母的生產環境,如此或許更能因應未來氣候的變遷。在石油及海洋資源日漸枯竭的當下,我們一定要及早為後代人類著想許多有時而窮的天然資源替代種類或方式,更應設想在未來捕撈漁業資源枯竭時,如何未雨綢繆轉而進行養殖漁業的轉型及因應之道。衷心希望未來水產界的產官學研部門可更積極地推動臺灣的有機水產養殖列車,在兼顧友善環境及協助漁民收益的雙重目標下,能及時趕上這班環保車、有機風,讓以後大家的餐桌上 也能擺出「有機蝦」、「有機文蛤」或「有機虱目魚」。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燈籠果

燈籠果 燈籠果屬於醋栗科茶蔍屬多年生灌木。株叢高1.2 米左右,果子是一個套着燈籠型莢子的小圓果,比拇指大一點,里面有很多小籽。未成熟時味極酸,成熟後呈黄綠色,完全成熟後呈紫紅色,非常甜,可以用來烤果餅,做果醬。燈籠果花朵燈籠果原產祕魯和智利,但是並不是什麼重要得產品。當地人隨便吃一點,偶爾也在菜市場看到。但是被廣泛的引入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所有番茄可以存活的地方都可以種。果醬和罐頭是居民的常用品,也經常出口。中部非洲國家,如加蓬,也有小型果園。 一、燈籠果的生育週期 1、發芽期:從種子吸水萌動到真葉露心為發芽階段,由播種到種子萌芽長出土,達到80%以上,大約需要7~15天。 2、幼苗期:苗出齊後,有80%的植株達到三片真葉,即第一個花萼形成前約20~30天。此期主要是根、莖、葉的生長時期,在生產上要採取良好的措施,培育生長發育健壯的幼苗,為高產、優質、豐產打下良好的基礎。 3、開花期:從開第一朵花開始到最後開的一朵花所持續的天數,為開花日數。最早開的第一朵花達5%的植株為開花始期,以月、日表示,植株最後開的花,而漿果又能在霜前充分成熟的日期為終花期。 4、結果期:結果期分為始期和終期。結果始期,即有5%的植株落花後,坐住果的日期。結果終期,即是終花期的花坐住果的日期。   5、成熟期:漿果成熟期,可分為始熟期和終熟期。始熟期,即有5%的植株第一個果成熟的日期。終熟期即最後充分成熟漿果的日期。燈籠果是由下向上陸續開花結果成熟的。第一個花果實膨大生長,第2~4朵花相繼現蕾、開花和結果。 二、燈籠果對環境條件的要求:   1、溫度:燈籠果性喜溫,不耐霜凍。種子發芽以30℃左右發芽迅速;幼苗生長期20~25℃、夜間不低於17℃適宜生長;開花結果期白天以20~25℃、夜間不低於15℃為宜,否則易引起落花落果。氣溫10℃以下植株停止生長。0℃以下植株受凍。經調查看,幼苗耐低溫能力不成熟,所以露地生殖時期不能過早,而必須在晚霜過後方可栽植。   2、光照:燈籠果對光照要求比較敏感,需要充足的光照。在3000~4000米燭光範圍內,生長發育協調,果實品質優良。光照不足時,植株徒長而細弱,產量下降,漿果著色差,品味不佳。因此,在生產上必須注意種植密度的合理性和打尖、抹芽、整枝的必要性。   3、水分:燈籠果需水較多,尤其在漿果開始成熟前期,枝葉和果實同時生長,需水較多,當漿果大量

蔬菜對溫度日照條件的要求

蔬菜對溫度日照條件的要求 全日照  8個小時日照 瓜類、茄果類、豆類、山藥、豆薯(地瓜)。番茄、黃瓜、茄子、辣椒等喜溫中、強光性 蔬菜夏秋季生產,玉米、青椒、西瓜、南瓜、西紅柿、茄子、芝麻、向日葵類。 其次是根莖類,如:馬鈴薯、甜菜、胡蘿蔔、白蘿蔔、甘藷、山藥等等。至少需半日照,才能生長,芋頭雖喜歡全日照,但比其他蔬菜耐蔭。  需要中等光照大白菜、甘藍、芥菜、蒜、洋蔥。  長日性蔬菜白菜、甘藍、芥菜、蘿蔔、胡蘿蔔、芹菜、菠菜、萵苣、蠶豆、豌豆、大蔥、洋蔥。 短日性蔬菜豇豆、扁豆、莧菜、空心菜。          中光性蔬菜黃瓜、番茄、茄子、辣椒、菜豆 菜豆 菜豆喜溫暖,不耐高溫和霜凍。菜豆種子發芽的適溫為20-30℃;在40℃以上的高溫和10℃以下的低溫,種子不易發芽。幼苗生長適宜氣溫為18-25℃。花芽分化的適宜氣溫為20-25℃,過高或過低溫度易出現發育不完全的花蕾、落花。 菜豆對光照強度的要求較高。在適宜溫度條件下,光照充足則植株生長健壯,莖的節間短而分枝多,開花結莢比較多,而且有利於根部對磷肥的吸收。當光照強度減弱時,植株易徒長,莖的節間長,分枝少,葉質薄,而且開花結莢數少,易落花落莢。 菜豆根系強大,能耐一定程度乾旱,但喜中度濕潤土壤條件,要求水分供應適中,不耐澇。生長期適宜土壤濕度為田間最大持水量的60%-70%,空氣相對濕度以80%為宜。開花結莢期對水分最敏感,此期土壤乾旱對開花結莢有不良影響,開花數、結莢數及莢內種子數減少。土壤水分過大時,下部葉片黃化,早脫落。空氣濕度過大會引起徒長、結莢不良。 菜豆具有深根性和根瘤菌,對土壤的要求不甚嚴格,但仍以土層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輕砂壤土或粘質壤土為好。土壤過於粘重、低溫、排水和通氣不良則生長不良,炭疽病重。菜豆喜中性至微酸性土壤,適宜的土壤pH為5-7.0,其中以州6.2-6.8最適宜。菜豆最忌連作,生產中應實行2-3年輪作。 菜豆生育過程中,主要吸收鉀和氮較多,還要吸收一定量的磷和鈣,才能良好發育。結莢期吸收磷鉀量較大。磷鉀肥對菜豆植株的生長發育、根瘤菌的發育、花芽分化、開花結莢和種子的發育等均有影響。缺乏磷肥,菜豆嫩莢和種子的品質和產量就會降低。缺鈣,幼葉葉片捲曲,葉緣失綠和生長點死亡。缺硼,則根係不發達,影響根瘤菌固氮,使花和豆莢發育不良。

為何冰箱冷凍室非得是零下18度?

為何冰箱冷凍室非得是零下18度? 不少家庭的冰箱有led面板,可顯示冷藏室和冷凍室溫度。每次看到那個零下18℃,不少人,包括筆者在內就會禁不住提出一個小疑問:為什麼冷凍室溫度非得是零下18℃?最多零下1℃不就結冰了嗎?搞這麼低溫度實在是浪費電呢。 聰明如很多人是這樣推測的 百思不得其解,於是很多人,包括筆者在內就開始推測後面的機制了。冷凍室的零下18℃其實不費電,相反,它是節約電力的一個好措施。為何? 冰箱隔一段時間,內部溫度升高後,它就要啟動壓縮機,嗡嗡嗡的。頻繁啟動壓縮機不僅耗電,冰箱的壽命也會降低,還有就是很吵人。怎麼辦?簡單,先把冷凍室的溫度搞得低低的,比如零下18℃左右。 然後,冷凍室的冷氣往上走,來到冷藏室,如此,就能長時間保持冷藏室的溫度處於0到8℃以內了。 待冷凍室的冷氣散失過多,溫度升高到零下幾度時,再啟動冰箱的壓縮機把溫度再次降到零下18℃,如此,冰箱的啟動次數就變少了。 實際是這樣嗎?很遺憾,不是。 原因之一:不一樣的水 水到零度以下就結冰了,這是絕大多數人的認識。然而仔細一想,這不適用於冰箱的冷凍室。因為冷凍室存放的不是上百升礦泉水,而是各種各樣的食物。 食物中含有大量水這沒錯,但這些水同時含有大量的鹽、糖等物質。就像每1升海水中大約含有35克鹽,所以平均起來,要到零下1.33℃時海水才會結冰。 因此,要想把食物凍結,並不是溫度只要達到水的冰點就可以,得保證足夠低的溫度,食物中的水才能凍結,這很重要,因為食物中只要有液態水存在,這就等於是為各種細菌的繁殖提供了必備條件。 圖為牛肉薄片在不同溫度和不同時間內測得的牛肉中凍結水量的曲線。 當牛肉薄片的溫度為零下4℃時,只有70%的水分被凍結;溫度下降到零下9℃左右時,也還有3%的水分未凍結;即使牛肉薄片的溫度降低到零下18℃時,也不是100%的水分都被凍結住。 原因之二:嗜冷微生物 根據微生物對不同溫度的適應範圍,可將微生物分為三大類,嗜熱菌、嗜溫菌和嗜冷菌。在食物的冷藏和冷凍過程中,我們面對的「敵人」是嗜溫菌和嗜冷菌。 一般來說,能引起食物腐敗和食物致毒的嗜溫菌,在低於3 ℃情況下不產生毒素,當然,個別菌種例外。 而對於嗜冷菌,一般得在零下10 ℃到零下12 ℃時才會停止生長。 有的黴菌甚至要到零下15~零下18 ℃時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