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中國古代農耕技術

圍田

又稱圩田。圩即堤的意思。圍田、圩田就是築堤以繞田的意思。長江中下游地區,許多地方由於臨近江河湖海,地勢低窪,容易被水淹浸,不利農作,於是需要築堤擋水,是有圩田的出現。
春秋末年,吳越兩國,就在長江下游的太湖地區開始圍田,當時的蘇州城附近都有大片圍田的分布。唐宋以後的圍田已不是簡單的築圩圍水,還有河渠、門閘等水利設施。加上這些水利設施之後,築圩的作用已不再是簡單地擋水,還可以在乾旱時開閘引江水進行灌溉,使圩田成為旱澇保收的穩產、高產田,給農民帶來很大的利益。
圩田的發展,擴大了耕地面積,對於糧食產量的增加和人口的增長起了很大的作用,宋代出現的「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以及明清時期出現的「湖廣熟,天下足」的說法,都與圩田的發展分不開。

梯田

在山區丘陵區坡地上,築壩平土,修成許多高低不等,形狀不規則的半月形田塊,上下相接,像階梯一樣,有防止水土流失的功效。
梯田最早起源於何時不得而知,有人認為《詩經》中的「阪田」就是原始型梯田。唐代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已經開發出了梯田。不過梯田之名,始見於宋代,南宋詩人范成大在《驂鸞錄》中記載了他在袁州(今江西宜春市)所看到,丘陵山坡上都是水稻田,一層一層的直到山頂上,稱為梯田。當時閩、江淮浙蜀等地都有許多梯田的分布。其中又以福建的梯田最多。

架田

又稱葑田或浮田,是一種漂浮在水田上的農田。這種農田最初是由泥沙自然淤積水草,如菰又名葑 (茭白)等的根部,日久浮泛水面而形成的一種自然土地,東晉時,長江流域便開始利用這種土地種植水稻等作物。而葑田之名,則最早見於唐朝。
後來人們便模仿葑田的形成機理,作成木架浮在水面,將木架裏填滿帶泥的菰根,讓水草生長糾結填滿框架而成為人造耕地。開始時,人們仍稱其為葑田,元代則正式將葑田命名為架田。架田已突破了葑田的限制,而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造耕地。
五代時期,一本名為《玉堂閒話》的書中曾記載了一個菜地被盜的案子,說的是廣州番禺縣有人到縣衙告狀,稱自己的一塊菜地被人盜走,現發現這塊菜地就在某處,請縣官做主,追回菜地。縣官雖覺蹊蹺,但還是進行了調查,原來這個被盜走的菜地是一種飄浮在水面上的,由泥沙自然淤積水草根部而形成的,並由人工加以開闢利用的人造耕地。

備註:晉代稽含編《南方草木狀》,書中記載南方人用蘆葦編成筏,筏上作小孔,浮在水面上,把蔬菜種子種在小孔中,就如同浮萍漂浮在水面上,種子發芽後,莖葉便從蘆葦的孔中長出來,隨水上下,成為南方一種奇特的蔬菜。這種浮田,用蘆葦或相近似的材料編成筏,浮於水上,其上面沒有泥土覆蓋,主要用於種植水生植物,如蕹菜(空心菜)等,這種用浮田種植蕹菜的方式,幾個世紀以來,主要流行於廣東和福建等地,直到今天,廣東廣州地區仍實行在筏上種植水蕹,其方法是等到新梢長出30厘米左右,即拔起以棕繩或竹支夾緊,四周固定,浮於水面。因此,人們把這種從造耕地稱為“浮田”。但這種用蘆葦等物編織而成不帶土的浮田與後來稱為葑田或架田的浮田還有所區別。
葑田的葑,和今天的茭白屬於同種植物,古代又稱為菰,不過古代食用的並不是它的嫩莖,而是它的子實,稱為菰米,或稱雕胡。葑田最初是由泥沙淤積菰葑根部,日久浮泛水面而形成的一種自然土地,利用時先要將上面的菰葉割去,經耕治之後便成為葑田。葑田之名最早見於唐朝,唐詩中便有“路細葑田移”的詩句。而在此之前,人們也許早已開始了對葑田的利用。東晉郭璞的《江賦》中,有“標之以翠翳,泛之以浮菰,播匪藝之芒種,挺自然之嘉蔬”的文句,其中的“泛之以浮菰”,可能指的就是漂浮在水面上葑田,“芒種”與“嘉蔬”則指的是長於葑田之上的水稻之類的作物。

礫田

明清時期在甘肅隴中地區所發展起來的一種土地利用方法。其方法是用河流礫石鋪地三四寸,耕種時拔開礫石,種之於下,仍取礫石掩蓋。作物從礫石縫中或礫石層間生長結實。實際表明,在雨水稀少的旱田上,鋪上一層卵礫石,可以起到蓄水保土,減輕乾旱,抑制蒸發,控制泛堿 ,提高土溫,促熟增生產的作用。採用礫田法,可在年降水量二、三百毫米的乾旱條件下,增進糧菜瓜果的豐收。這種方法在隴中地區得到迅速發展,並擴展到寧夏和青海。

桑基魚塘

將低窪地挖深變成水塘,挖出的泥堆放在水塘的四周為地基,基和塘的比例為六比四,六分為基,四分為塘,基上種桑,塘中養魚,桑葉用來喂蠶,蠶屎用以飼魚,而魚塘中的塘泥又取上來作桑樹的肥料。通過這樣的迴圈利用,取得了「兩利俱全,十倍禾稼」的經濟效益。這便是桑基魚塘。桑基魚塘,是明清時期中國水鄉人民在土地利用方面的一種創造,也是中國建立合理的人工生態農業的開端。它既能合理利用水利和土地資源,又能合理地利用動植物資源,不論在生態上,還是在經濟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效益,贏得了世界的注目。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蔬菜對溫度日照條件的要求

蔬菜對溫度日照條件的要求 全日照  8個小時日照 瓜類、茄果類、豆類、山藥、豆薯(地瓜)。番茄、黃瓜、茄子、辣椒等喜溫中、強光性 蔬菜夏秋季生產,玉米、青椒、西瓜、南瓜、西紅柿、茄子、芝麻、向日葵類。 其次是根莖類,如:馬鈴薯、甜菜、胡蘿蔔、白蘿蔔、甘藷、山藥等等。至少需半日照,才能生長,芋頭雖喜歡全日照,但比其他蔬菜耐蔭。  需要中等光照大白菜、甘藍、芥菜、蒜、洋蔥。  長日性蔬菜白菜、甘藍、芥菜、蘿蔔、胡蘿蔔、芹菜、菠菜、萵苣、蠶豆、豌豆、大蔥、洋蔥。 短日性蔬菜豇豆、扁豆、莧菜、空心菜。          中光性蔬菜黃瓜、番茄、茄子、辣椒、菜豆 菜豆 菜豆喜溫暖,不耐高溫和霜凍。菜豆種子發芽的適溫為20-30℃;在40℃以上的高溫和10℃以下的低溫,種子不易發芽。幼苗生長適宜氣溫為18-25℃。花芽分化的適宜氣溫為20-25℃,過高或過低溫度易出現發育不完全的花蕾、落花。 菜豆對光照強度的要求較高。在適宜溫度條件下,光照充足則植株生長健壯,莖的節間短而分枝多,開花結莢比較多,而且有利於根部對磷肥的吸收。當光照強度減弱時,植株易徒長,莖的節間長,分枝少,葉質薄,而且開花結莢數少,易落花落莢。 菜豆根系強大,能耐一定程度乾旱,但喜中度濕潤土壤條件,要求水分供應適中,不耐澇。生長期適宜土壤濕度為田間最大持水量的60%-70%,空氣相對濕度以80%為宜。開花結莢期對水分最敏感,此期土壤乾旱對開花結莢有不良影響,開花數、結莢數及莢內種子數減少。土壤水分過大時,下部葉片黃化,早脫落。空氣濕度過大會引起徒長、結莢不良。 菜豆具有深根性和根瘤菌,對土壤的要求不甚嚴格,但仍以土層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輕砂壤土或粘質壤土為好。土壤過於粘重、低溫、排水和通氣不良則生長不良,炭疽病重。菜豆喜中性至微酸性土壤,適宜的土壤pH為5-7.0,其中以州6.2-6.8最適宜。菜豆最忌連作,生產中應實行2-3年輪作。 菜豆生育過程中,主要吸收鉀和氮較多,還要吸收一定量的磷和鈣,才能良好發育。結莢期吸收磷鉀量較大。磷鉀肥對菜豆植株的生長發育、根瘤菌的發育、花芽分化、開花結莢和種子的發育等均有影響。缺乏磷肥,菜豆嫩莢和種子的品質和產量就會降低。缺鈣,幼葉葉片捲曲,葉緣失綠和生長點死亡。缺硼,則根係不發達,影響根瘤菌固氮,使花和...

燈籠果

燈籠果 燈籠果屬於醋栗科茶蔍屬多年生灌木。株叢高1.2 米左右,果子是一個套着燈籠型莢子的小圓果,比拇指大一點,里面有很多小籽。未成熟時味極酸,成熟後呈黄綠色,完全成熟後呈紫紅色,非常甜,可以用來烤果餅,做果醬。燈籠果花朵燈籠果原產祕魯和智利,但是並不是什麼重要得產品。當地人隨便吃一點,偶爾也在菜市場看到。但是被廣泛的引入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所有番茄可以存活的地方都可以種。果醬和罐頭是居民的常用品,也經常出口。中部非洲國家,如加蓬,也有小型果園。 一、燈籠果的生育週期 1、發芽期:從種子吸水萌動到真葉露心為發芽階段,由播種到種子萌芽長出土,達到80%以上,大約需要7~15天。 2、幼苗期:苗出齊後,有80%的植株達到三片真葉,即第一個花萼形成前約20~30天。此期主要是根、莖、葉的生長時期,在生產上要採取良好的措施,培育生長發育健壯的幼苗,為高產、優質、豐產打下良好的基礎。 3、開花期:從開第一朵花開始到最後開的一朵花所持續的天數,為開花日數。最早開的第一朵花達5%的植株為開花始期,以月、日表示,植株最後開的花,而漿果又能在霜前充分成熟的日期為終花期。 4、結果期:結果期分為始期和終期。結果始期,即有5%的植株落花後,坐住果的日期。結果終期,即是終花期的花坐住果的日期。   5、成熟期:漿果成熟期,可分為始熟期和終熟期。始熟期,即有5%的植株第一個果成熟的日期。終熟期即最後充分成熟漿果的日期。燈籠果是由下向上陸續開花結果成熟的。第一個花果實膨大生長,第2~4朵花相繼現蕾、開花和結果。 二、燈籠果對環境條件的要求:   1、溫度:燈籠果性喜溫,不耐霜凍。種子發芽以30℃左右發芽迅速;幼苗生長期20~25℃、夜間不低於17℃適宜生長;開花結果期白天以20~25℃、夜間不低於15℃為宜,否則易引起落花落果。氣溫10℃以下植株停止生長。0℃以下植株受凍。經調查看,幼苗耐低溫能力不成熟,所以露地生殖時期不能過早,而必須在晚霜過後方可栽植。   2、光照:燈籠果對光照要求比較敏感,需要充足的光照。在3000~4000米燭光範圍內,生長發育協調,果實品質優良。光照不足時,植株徒長而細弱,產量下降,漿果著色差,品味不佳。因此,在生產上必須注意種植密度的合理性和打尖、抹芽、整枝的必要性。   3、水分:燈籠果需水較多,尤其在漿果開始成熟前期,枝葉和果實同時生長,需水較多,當漿果大量...

連通管原理與應用

英 文版, English version   中 文版, Chinese version 西班牙文版, Espanol version  連通管基本原理 1. 連通管原理指的是,在一般開放的空間中,幾個液體容器的底部都相通的裝置,而若任一容器內注入液體,則當液體靜止時,各容器的液面必在同一水平面。 2. 兩 端的大氣壓力一樣,但管內兩端的水受重力作用而各自下墜,下墜瞬間,在圓弧頂部拉出一個真空,因真空而有壓力差,此時兩端的大氣壓 力再次從兩端將兩管的水壓回,但壓回的力量是大氣壓力減去管內的水壓(F=(Patm-PH2O)*A),而長管內的水比短管內的水還要重,所以壓回的力 量是短管的壓力大於長管的壓力,所 以,虹吸管內的水就會不斷的由短管端流入而由長管端流出。   3. 如果我們用兩根連通管,所以效率會變成兩倍。 4. 如果用兩根連通管,但是其中一個連接抽水馬達 , 此時 一根連通管是抽水,所以另一根把水送回 , 大氣壓力將兩管的水平衡,所 以,一個馬達可以有兩倍的動力 , 水就會不斷的循環。 問題1:請比較上連通管與下連通管的差異? 問題2:請問雙連通管時,管徑與高度差的關係?   簡易潮汐開關  (外部連通管)  1. 由於水持續進入水箱,水在水箱和潮汐開關內以同樣的速度上升。(潮汐開關內的底部是連通的)。虹吸管是通到外部的。水會持續上升到外部的開口端。 2. 一旦水上升到內部的開口端,它變成一個密封空間。由於水繼續上升,在水箱內水位繼續上升,但速度變慢。同時,水箱內水壓漸大。 3. 由於水位接近高水位線,壓力在開關內鐘將水位上升到臨界,造成部份水會先進入管道。 (同時會將管道上端部份空氣帶出,因為空氣在管內流動,也是噪音最大的時候) 4. 由於水在水箱到達高水位線後,體積空氣被迫壓縮管道,並透過虹吸作用,排出的空氣壓力後,進而開始大量排水。 (一旦開始大量排水,也是聲音最小的時候) 5 .水會一直流出,直到水位低到讓潮汐開關吸入空氣。然後,潮汐開關回歸起始位置。 6. 由於水持續進入水箱,水在水箱和潮汐開關內以同樣的速度上升。(潮汐開關內的底部是連通的)。虹吸管是通到外部的。水會持續上升到內部的開口端。  可以參考以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