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番茄新品種 亞蔬20號

番茄新品種 亞蔬20號

桃園區農業改良場 李阿嬌˙鄭隨和˙陳正次
一、前言
番茄是世界上生產面積與總產量最高的蔬菜,也是台灣主要蔬菜之一,近5年之年平均生產面積約為4,946公頃,年平均總產量達135,473公噸。台灣地處亞熱帶,大部份月份均為高溫多濕,致使番茄生長發育受阻,其間又因病蟲害孳生,導致番茄栽培更加困難。近10年來又由於菸草粉蝨Bemisia tabaci Gennadius媒介傳染的全球性番茄捲葉病毒病(Tomato leaf curl virus , ToLCV)猖獗蔓延,目前尚無有效藥劑可資防治,造成生產農戶束手無策。番茄夏作可栽種的品種如花蓮亞蔬5號,桃園亞蔬9號及台中亞蔬10號等,都不具番茄捲葉病毒病的抗病性,同樣在產期受到嚴重危害,於是本會桃園區農業改良場與亞洲蔬菜研究發展中心合作,選育具抗番茄捲葉病毒病、青枯病、番茄嵌紋病毒病及抗萎凋病生理小種1和2等優良特性的雜交一代鮮食大果一點紅新品種「桃園亞蔬20號」。
二、育成經過
番茄新品種「桃園亞蔬20號」之母本(CLN2467-287-15-20-3-3-28)為雙雜交後裔經選拔、純化而成之自交系,其耐熱性中等,抗番茄捲葉病毒病(具Ty-2抗病基因)、番茄嵌紋病毒病(具Tm-2a基因,抗番茄嵌紋病毒生理小種O, OY, 1 & 2)、青枯病及萎凋病(生理小種1及2),有限型,未熟果淡綠色,果粒中大(果重120公克),耐裂果,成熟果色為紅色。父本(BL1260-175-12-0-0)係自南投地區收集之地方栽培品種「黑柿一點紅」,以系譜法經過5個世代之選育而成,其耐熱性差,非停心性,未熟果果肩濃綠色,果實成熟時為紅色,果肉鮮紅,果粒大(果重150~200公克)。2000年起開始進行雜交、雜交組合抗病性檢定、品系比較試驗及區域試驗等,於2006年提出品種權申請,經審查後於2007年初取得品種權。
三、品種特性
(一)植株形態:非停心性,生長勢強盛,葉覆蓋性優,每隔3片葉著生一花序,每花序具有6~8朵花,晚夏作之結果率為71.9%,春作為65%。
(二)果實形態:果實圓形,未熟果濃綠色,成熟果紅色,平均單果重144公克,硬度中等,裂果性輕微,4~5個心室,可溶性固形物(oBrix)為4.73,糖酸比11.16。
(三)產量:晚夏作每公頃產量平均為70.3公噸/公頃,春作產量為39.3公噸/公頃。
(四)抗病性:抗番茄捲葉病毒病(具Ty-2基因),抗菸草嵌紋病毒病(抗番茄小種O,OY, 1及2)、中抗青枯病及抗萎凋病(抗生理小種1及2)。
(五)種植適期及地區適應性:耐熱性中等,適合春、晚夏作種植,適合台灣北部及南部種植。
(六)生育日數與產期:育苗日數20-35天,定植至始花日數為20~27天,定植至始收日數約74天,採收期為定植後74~127天,生育日數(播種至完成採收總日數)為94~165天。
(七)品種優缺點:為雜交一代(F1),產量高,果實硬度中硬,肉質脆,果肉厚,耐運輸。果實未成熟時綠肩分明,轉色期表現一點紅特性,果實質地脆,口感佳,是生果佳品。具抗番茄捲葉病毒病,抗萎凋病生理小種1及2,及抗菸草嵌紋病毒病番茄小種O,OY, 1和2等特性。惟對青枯病抗病性僅中抗病。
四、栽培管理注意事項
(一)種植適期:番茄新品種「桃園亞蔬20號」為一耐熱性中等的品種,適宜春及晚夏種植。
(二)土壤選擇:以水田為前作最佳,最適宜的土壤為土層深厚、富含有機質、排水良好的砂質土壤,酸鹼度在pH5.6~7.5間。
(三)播種量:每10公畝播種量為15~20公克,每10公畝種植2,500~3,000株。
(四)育苗:以72~128格穴盤進行穴盤育苗較簡便且成活率高。
(五)栽培密度:春作行株距為75× 45公分,晚夏作75×50公分。
(六)施肥量與施肥法:微酸性土壤在整地時宜施用少量石灰來調整pH值,可預防果實頂腐病,提高產量與品質。依肥料試驗結果,北部地區施肥量以台肥43號複合肥料總施量2,000~2,500公斤/公頃為宜。
(七)整枝及立支柱:以單幹整枝為主。插立支柱宜在第一花序開花前進行,插立方式有直立式及交叉式兩種,北部地區晚夏作應採用交叉式,可避免季節風或颱風來臨時倒伏,當莖幹伸長時,應隨時綁於支柱上。
(八)疏果及摘心:通常每一花序留4個果,當第7花序結果後,花序上方預留3片葉,行去頂摘心,以促進果實肥大,又植株生育期中應隨時摘除腋芽以促進植株生長。
(九)生長調節劑處理:氣溫15℃以下,28℃以上時,開花結果不良,需使用生長調節劑(如番茄多旺或多結果朗),平地春夏作於5~9月開花者,需處理生長調節劑,以促進著果,提高產量。在生長調節劑處理上,高溫時應注意稀釋倍數,不可任意提高以免發生畸形空洞果。
(十)採收:本品種為生果,果實成熟度以一點紅採收者為宜。
五、推廣展望
台灣夏季鮮食番茄的生產受限於夏季高溫、多濕及青枯病與番茄捲葉病毒病的危害,尤其番茄捲葉病毒病藉由菸草粉蝨傳播,是造成番茄園減產的主因,新品種桃園亞蔬20號對番茄捲葉病毒病具有強的抗性,亦對萎凋病生理小種2具有抗性,而且具有消費者一向喜愛的濃綠色果肩,轉色期表現一點紅的特性,與桃園亞蔬9號(生育初期未嚴重罹患番茄捲葉病時)同樣高產,果實圓整而大,平均果重144公克,硬度中等,裂果性輕微,肉質脆,風味佳及色澤優等優良品質性狀,是符合消費者喜好的好產品,且適合台灣北部及南部地區種植,預期可提高農民栽種意願,推廣前景相當看好。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蔬菜對溫度日照條件的要求

蔬菜對溫度日照條件的要求 全日照  8個小時日照 瓜類、茄果類、豆類、山藥、豆薯(地瓜)。番茄、黃瓜、茄子、辣椒等喜溫中、強光性 蔬菜夏秋季生產,玉米、青椒、西瓜、南瓜、西紅柿、茄子、芝麻、向日葵類。 其次是根莖類,如:馬鈴薯、甜菜、胡蘿蔔、白蘿蔔、甘藷、山藥等等。至少需半日照,才能生長,芋頭雖喜歡全日照,但比其他蔬菜耐蔭。  需要中等光照大白菜、甘藍、芥菜、蒜、洋蔥。  長日性蔬菜白菜、甘藍、芥菜、蘿蔔、胡蘿蔔、芹菜、菠菜、萵苣、蠶豆、豌豆、大蔥、洋蔥。 短日性蔬菜豇豆、扁豆、莧菜、空心菜。          中光性蔬菜黃瓜、番茄、茄子、辣椒、菜豆 菜豆 菜豆喜溫暖,不耐高溫和霜凍。菜豆種子發芽的適溫為20-30℃;在40℃以上的高溫和10℃以下的低溫,種子不易發芽。幼苗生長適宜氣溫為18-25℃。花芽分化的適宜氣溫為20-25℃,過高或過低溫度易出現發育不完全的花蕾、落花。 菜豆對光照強度的要求較高。在適宜溫度條件下,光照充足則植株生長健壯,莖的節間短而分枝多,開花結莢比較多,而且有利於根部對磷肥的吸收。當光照強度減弱時,植株易徒長,莖的節間長,分枝少,葉質薄,而且開花結莢數少,易落花落莢。 菜豆根系強大,能耐一定程度乾旱,但喜中度濕潤土壤條件,要求水分供應適中,不耐澇。生長期適宜土壤濕度為田間最大持水量的60%-70%,空氣相對濕度以80%為宜。開花結莢期對水分最敏感,此期土壤乾旱對開花結莢有不良影響,開花數、結莢數及莢內種子數減少。土壤水分過大時,下部葉片黃化,早脫落。空氣濕度過大會引起徒長、結莢不良。 菜豆具有深根性和根瘤菌,對土壤的要求不甚嚴格,但仍以土層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輕砂壤土或粘質壤土為好。土壤過於粘重、低溫、排水和通氣不良則生長不良,炭疽病重。菜豆喜中性至微酸性土壤,適宜的土壤pH為5-7.0,其中以州6.2-6.8最適宜。菜豆最忌連作,生產中應實行2-3年輪作。 菜豆生育過程中,主要吸收鉀和氮較多,還要吸收一定量的磷和鈣,才能良好發育。結莢期吸收磷鉀量較大。磷鉀肥對菜豆植株的生長發育、根瘤菌的發育、花芽分化、開花結莢和種子的發育等均有影響。缺乏磷肥,菜豆嫩莢和種子的品質和產量就會降低。缺鈣,幼葉葉片捲曲,葉緣失綠和生長點死亡。缺硼,則根係不發達,影響根瘤菌固氮,使花和...

燈籠果

燈籠果 燈籠果屬於醋栗科茶蔍屬多年生灌木。株叢高1.2 米左右,果子是一個套着燈籠型莢子的小圓果,比拇指大一點,里面有很多小籽。未成熟時味極酸,成熟後呈黄綠色,完全成熟後呈紫紅色,非常甜,可以用來烤果餅,做果醬。燈籠果花朵燈籠果原產祕魯和智利,但是並不是什麼重要得產品。當地人隨便吃一點,偶爾也在菜市場看到。但是被廣泛的引入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所有番茄可以存活的地方都可以種。果醬和罐頭是居民的常用品,也經常出口。中部非洲國家,如加蓬,也有小型果園。 一、燈籠果的生育週期 1、發芽期:從種子吸水萌動到真葉露心為發芽階段,由播種到種子萌芽長出土,達到80%以上,大約需要7~15天。 2、幼苗期:苗出齊後,有80%的植株達到三片真葉,即第一個花萼形成前約20~30天。此期主要是根、莖、葉的生長時期,在生產上要採取良好的措施,培育生長發育健壯的幼苗,為高產、優質、豐產打下良好的基礎。 3、開花期:從開第一朵花開始到最後開的一朵花所持續的天數,為開花日數。最早開的第一朵花達5%的植株為開花始期,以月、日表示,植株最後開的花,而漿果又能在霜前充分成熟的日期為終花期。 4、結果期:結果期分為始期和終期。結果始期,即有5%的植株落花後,坐住果的日期。結果終期,即是終花期的花坐住果的日期。   5、成熟期:漿果成熟期,可分為始熟期和終熟期。始熟期,即有5%的植株第一個果成熟的日期。終熟期即最後充分成熟漿果的日期。燈籠果是由下向上陸續開花結果成熟的。第一個花果實膨大生長,第2~4朵花相繼現蕾、開花和結果。 二、燈籠果對環境條件的要求:   1、溫度:燈籠果性喜溫,不耐霜凍。種子發芽以30℃左右發芽迅速;幼苗生長期20~25℃、夜間不低於17℃適宜生長;開花結果期白天以20~25℃、夜間不低於15℃為宜,否則易引起落花落果。氣溫10℃以下植株停止生長。0℃以下植株受凍。經調查看,幼苗耐低溫能力不成熟,所以露地生殖時期不能過早,而必須在晚霜過後方可栽植。   2、光照:燈籠果對光照要求比較敏感,需要充足的光照。在3000~4000米燭光範圍內,生長發育協調,果實品質優良。光照不足時,植株徒長而細弱,產量下降,漿果著色差,品味不佳。因此,在生產上必須注意種植密度的合理性和打尖、抹芽、整枝的必要性。   3、水分:燈籠果需水較多,尤其在漿果開始成熟前期,枝葉和果實同時生長,需水較多,當漿果大量...

連通管原理與應用

英 文版, English version   中 文版, Chinese version 西班牙文版, Espanol version  連通管基本原理 1. 連通管原理指的是,在一般開放的空間中,幾個液體容器的底部都相通的裝置,而若任一容器內注入液體,則當液體靜止時,各容器的液面必在同一水平面。 2. 兩 端的大氣壓力一樣,但管內兩端的水受重力作用而各自下墜,下墜瞬間,在圓弧頂部拉出一個真空,因真空而有壓力差,此時兩端的大氣壓 力再次從兩端將兩管的水壓回,但壓回的力量是大氣壓力減去管內的水壓(F=(Patm-PH2O)*A),而長管內的水比短管內的水還要重,所以壓回的力 量是短管的壓力大於長管的壓力,所 以,虹吸管內的水就會不斷的由短管端流入而由長管端流出。   3. 如果我們用兩根連通管,所以效率會變成兩倍。 4. 如果用兩根連通管,但是其中一個連接抽水馬達 , 此時 一根連通管是抽水,所以另一根把水送回 , 大氣壓力將兩管的水平衡,所 以,一個馬達可以有兩倍的動力 , 水就會不斷的循環。 問題1:請比較上連通管與下連通管的差異? 問題2:請問雙連通管時,管徑與高度差的關係?   簡易潮汐開關  (外部連通管)  1. 由於水持續進入水箱,水在水箱和潮汐開關內以同樣的速度上升。(潮汐開關內的底部是連通的)。虹吸管是通到外部的。水會持續上升到外部的開口端。 2. 一旦水上升到內部的開口端,它變成一個密封空間。由於水繼續上升,在水箱內水位繼續上升,但速度變慢。同時,水箱內水壓漸大。 3. 由於水位接近高水位線,壓力在開關內鐘將水位上升到臨界,造成部份水會先進入管道。 (同時會將管道上端部份空氣帶出,因為空氣在管內流動,也是噪音最大的時候) 4. 由於水在水箱到達高水位線後,體積空氣被迫壓縮管道,並透過虹吸作用,排出的空氣壓力後,進而開始大量排水。 (一旦開始大量排水,也是聲音最小的時候) 5 .水會一直流出,直到水位低到讓潮汐開關吸入空氣。然後,潮汐開關回歸起始位置。 6. 由於水持續進入水箱,水在水箱和潮汐開關內以同樣的速度上升。(潮汐開關內的底部是連通的)。虹吸管是通到外部的。水會持續上升到內部的開口端。  可以參考以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