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觀賞魚產業發展趨勢與前瞻

觀賞魚產業發展趨勢與前瞻

前言

觀賞魚與食用性水產生物的最大差異,往往存在於前者多樣性的種別品系組成、隨地理隔離與種群所造成的特殊變異(variation),以及無遠弗屆的附加價值表現;因此選汰品系或變異個體,便成為觀賞性水生物繁養殖培育上的主要對象,甚者產業還會利用物理性或化學性的刺激或誘導,讓個體在形質特徵上產生變異,以符合消費市場的偏好與期待,並作為與野生型個體的區隔,以提升商品附加價值與產業獲益,建立品牌技術形象與價值之發展方向。
藉由繁殖或孵育過程中,特定水質條件的微妙操控,多能誘導或刺激個體在形質特徵上產生些許變異,但其中涉及生物安全與動物福祉等議題,因此多以溫和、緩慢且不致造成個體畸形或死亡的方式進行操作,或是藉由取得特殊表現的個體,以及建立於種內或種間組成差異之親種配對,分別對於子代進行形質特徵之選定、篩除或標記強化。例如美國佛羅里達州的 ORA (Oceans, Reefs & Aquariums) 公司,以純熟的繁殖培育技術,生產多種類的海洋觀賞性物種,並藉由親種組合、個體選汰與雜交培育,生產商品名稱為雪印、白雪公主或是畢卡索等具明顯形質變異的小丑魚,將其與野生個體明顯區隔的形質特徵與價格,便能創造別具商品價值的個體,也豐富飼養對象的選擇,且可為產業帶來豐厚利潤,以及於全球貿易市場相對領先的發展優勢或競爭潛力。
繼新農業運動漂鳥計畫後,農委會為提升農業人力及人才培育,近年來設立農民學院培訓課程,結合研究、教育、推廣等相關資源的匯集,建立完整的農業訓練制度,以提升農業競爭力。本所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配合農民學院課程,本( 101 )年度辦理 2 梯次「海水觀賞魚類繁養殖入門班」及 1 梯次「海水觀賞魚類繁養殖初階班」,學員反應熱烈,並期待能將觀賞魚繁養殖發展成事業第二春。

產業發展趨勢與前瞻

金魚的前身是由鯽魚變異所產生的金鯽魚或紅鯽魚,並經由人們依據需求與偏好,不斷改良所培育出的觀賞魚,而現今金魚的形質特徵表現,全然有別於野生型物種,同時分別於日本、東南亞與歐洲持續發展,也讓其成為觀賞水族產業中,別具風貌與規模的飼養對象與產業範疇。同樣的,相對於持續發展的淡水觀賞魚,海洋觀賞性物種近年逐漸受積極且迅速建構的繁養殖技術,由原本野生採捕的單一供應來源,逐漸增加了繁殖培育的數量與比例,不論從產業發展、對野生動物資源有效性利用、生態與環保等議題的關注而言,都是值得期待與鼓勵的正向發展。而受到技術創新、產業發展與市場流行趨勢的引導,觀賞性物種的飼養與造景,將會持續發展並形成消費市場的一波高潮,同時將愛好者對於觀賞性物種的認識與需求,就像一波波的海浪般,週而復始的推動前進。

觀賞水族生物的供應現況

目前觀賞水族生物流通與供應,若依據物種分類大致可區分為植物、魚類與其他無脊椎動物,以及與水族相關之兩生類或爬蟲類;其中植栽多以苔蘚、浮水、沉水或挺水植栽為主,魚類則廣泛包括淡、海水各類軟、硬骨魚類,無脊椎動物則涵蓋各式腔腸動物、棘皮動物、軟體動物與節肢動物;而以純粹的觀賞水族飼養範疇,則由眾多甲殼類物種所組成之十足目為主要的飼養對象。若依據物種棲性與環境差異,則可區分為淡水、半淡鹹水與海洋環境,以全球觀賞魚市場之流通物種與飼養量值比例評估,淡水與海水之飼養狀態約為9:1。淡水棲性所指的是物種原生棲地多以各類溪川、湖泊或沼澤等環境為主,同時隨環境狀態不同對pH 、導電度、硬度或溫度等水質參數有明顯偏好。而海洋物種則多來自充滿生物多樣性的珊瑚礁環境,因此也讓各式色彩繽紛豔麗的珊瑚礁魚類,在早期曾有熱帶魚的稱呼。

小丑魚繁養殖

小丑魚屬於雀鯛科( Pomacentridae )之海葵魚亞科( Amphiprioninae ),本亞科可分成海葵魚屬( Amphiprion )及棘頰海葵魚屬( Premna ),前者共 27 種,後者則僅有 1 種,全世界總計有 28 種。臺灣周邊海域發現有 5 種小丑魚分布,均為海葵魚屬,分別為 公子小丑、鞍背小丑、咖啡小丑、紅小丑及 雙帶小丑等,均可繁殖外銷,並可生產種苗供應全球市場需求。其次,來自國外之黑公子、黑邊公子、澳洲雙帶、所羅門雙帶、澳洲藍帶、玫瑰、透紅、金透紅、印度紅小丑及銀線小丑等 10 個 品種,也順利完成人工繁養殖技術研發。

1. 產卵

小丑魚產卵前 2-3 日,種魚會選擇有海葵附著的礁石為產卵床,雌、雄魚會以口啄除產卵床上之藻類及沉積物,用尾部清理小石頭,此種清潔行為越接近產卵時間會越頻繁,直至開始產卵才會停止。每次產卵時刻約在上午 9:00 至下午 16:30 左右,剛開始產卵的半小時內,產卵動作較密集,雌魚以腹部磨擦產卵床,將伸長的輸卵管靠近產卵床,輕輕抖動胸鰭並搖動下半身,一邊往前移一邊旋轉,每次產卵數十粒,雄魚會做出和雌魚一樣的動作,接著排精於橘紅色卵粒上,有時雌雄亦會同時動作。

2. 受精卵

臺灣產 5 種小丑魚剛產出之卵粒顏色為橘紅色到鮮黃色,是反映卵黃之顏色所致,受精卵呈橢圓形、分離之沉性附著卵,受精卵長徑及短徑約為 2.9 及 1.1mm 。小丑魚受精卵內有許多小油球,偏動物極之頂端具有棉絮狀之附著絲,其功用在使卵粒黏附於產卵床上。

3. 護卵

產卵結束後小丑魚親魚會不斷地在卵粒旁以胸鰭搧動水流,目的是增加溶氧及加速胚體代謝物之擴散,並會驅逐其他或同種魚,同時會以口啄除死卵,以免病菌蔓延而影響孵化率。雖然雌、雄魚皆會護卵,但主要的護卵工作是由雄魚擔任。

4. 孵化

孵化日晚間應保持完全黑暗狀態,光照對受精卵之孵化有絕對的影響,在有微光之非零照度環境下,受精卵是無法於預計孵化日之晚間順利孵化,甚至在走道上有逃生避難燈微光,亦會影響孵化,所以在預計孵化日,應避免有任何的光線,給予受精卵零照度之環境,以免影響胚胎孵化。

5. 育苗

剛孵化之仔魚具驅光性,可使用聚光燈集魚,以利收集仔魚進行培育,仔魚隨著成長驅光性會明顯變弱。小丑魚之卵粒為沉性附著卵,多數沉性卵從受精到孵出所需的時間較長,因此在孵化後口、肛門都已開啟,運動力也較強,因此建議在仔魚孵化後應該馬上投餵輪蟲。育苗水溫控制在 24-30℃ 之間,孵化後第 1 日仔魚口徑已達 560-720μm ,以 150 目的浮游生物網,篩選出大小為 120-150μm 之輪蟲投餵,輪蟲投餵密度為 5~10 隻 /ml 。孵化第 9 日開始兼投橈腳類,孵化第 25 日仔魚可以完全投予人工飼料。

雀鯛 繁養殖

體型長得像鯛科魚類,但宛如麻雀般嬌小,體色亮麗多彩,加上一張小嘴,這就是雀鯛科魚類。雀鯛科魚類為典型的岩礁或珊瑚礁小型魚種,主要分布於全世界熱帶暖水域中,是珊瑚礁中數量最龐大的魚類,全世界共有 4 亞科 28 屬 321 種,目前臺灣記錄到有 4 亞科 18 屬 102 種。雀鯛棲息水域較淺,獨居或小群以浮游動物或甲殼類為食之雜食性魚類,生性活潑、強壯及小型水槽飼育容易等優點,是海水觀賞魚市場重要之族群。 在本所多年努力下,已完成 藍魔鬼、黃雀、灰雀、青雀、黃腹藍雀、黃尾藍雀、霓虹雀及藍鰭雀等 8 種 雀鯛 之繁養殖技術研發。

1. 種魚培育

雀鯛種魚飼育於 400 公升壓克力水族箱,並於水槽中加設控溫設備,並使用鹵素燈具照明,以自動定時器控制每日光照 10 小時,水溫維持在 27±1.5℃ ,鹽度為 32-33psu ,每日餵食二次並交替新鮮蝦肉、魚肉及乾性粒狀配合飼料餵飼。

2. 產卵及護卵

藍魔鬼飼養於室內水族箱,終年可採集到受精卵,而室外池之種魚於 3 月中旬開始產卵後至 10 月中旬即未發現產卵現象。在室內水族箱中觀察發現,產卵時間大多在有照明時段產卵,集中於上午 9-12 時左右,雌魚產出淡白色卵粒,雄魚再排精於剛產出的卵粒上,產卵結束後雀鯛會進行護卵,護卵行為由雄魚擔任,護卵期間雄魚警戒心強,會主動攻擊靠近卵床的其他生物。

3. 受精卵與孵化

藍魔鬼受精卵長徑為 1.19mm ;短徑為 0.60mm ,內有大小不一之油球數個,受精卵呈橢圓型或梨型二種,偏動物極之頂端具有棉絮狀之附著絲,其功用在使卵粒黏附於卵床上。受精卵在水溫 25.2±1℃ 及鹽度介於 32-33psu 下 102 小時 40 分後仔魚孵化,剛孵化之仔魚平均全長為 2.8mm ,根據觀察發現仔魚具驅光性,可利用此特性使用聚光燈收集仔魚,隨著仔魚成長,驅光性變弱。

4. 育苗

剛孵化之仔魚因尚具卵黃囊,約在 12 小時後開始進食;孵化後第 1 日卵黃囊已消失殆盡,仔魚已開始進食,提供之餌料生物為纖毛蟲或游仆蟲,第 4-5 日仔魚全長 3.12mm 開始投餵輪蟲;第 18 日仔魚全長 7.15mm 可開始投餵小型橈足類;第 28 日後可補充經滋養過的豐年蝦或改投餵粉狀及微粒飼料開始馴餌,並依口徑大小更換不同粒徑之配合飼料,並配合自動投餌機減少人力並增加管理方便性。

刺尾鯛繁養殖

美國動畫電影『海底總動員』裡的主角「尼莫」能和爸爸團聚,那尾健忘的「多莉」居功厥偉,「多莉」在水族市場俗稱藍倒吊, 由於海洋環境變遷及珊瑚礁魚類過度捕捉下,刺尾鯛之資源日趨減少,同時刺尾鯛會有躲藏於珊瑚礁的避敵習性,故漁民捕捉時必需破壞珊瑚才得以捕捉,造成珊瑚礁嚴重的破壞。有鑑於此,本所著手進行刺尾鯛繁養殖技術研發,目前 已完成 黃三角及藍倒吊 等 2 種 刺尾鯛 之研 究 。

1. 種魚培育

藍倒吊屬日行性魚類,在天然海域主要為啃食底藻及大型海藻,種魚培育過程中發現擬刺尾鯛對大型藻類如石蓴及絲藻皆會攝食,若因季節之緣故無法取得大型藻類,則可在養殖池中垂吊高麗菜等新鮮蔬菜,亦可得不錯之效果。另可提供冷凍軟性飼料或細切的南極蝦以補充孕卵所需之營養,可有效提高種魚之肥滿度及產卵量。藍倒吊 種魚挑選是人工繁殖首要工作,種魚 無法依其體色及外型分辨性別,經生殖腺解剖發現,體長14公分以上卵巢開始成熟,17公分以上全為雄性,故選擇種魚時應包含不同體型,且體長達14公分以上者為佳。

2. 產卵行為

觀察發現 藍倒吊 產卵季節在每年5-10月,近黃昏時種魚在不進行任何催熟下即可於水槽中自行產卵。產卵過程中發現雄魚會出現追尾及驅敵等行為,同時體色會有明顯變化,原本黑色斑紋會在數秒內變化為銀灰色,擬刺尾鯛產卵行為極為激烈且短暫,常在強烈追逐產卵後迅速分開。繁殖過程中發現擬刺尾鯛產卵行為並非一夫一妻制,而是群體之行為。產卵行為約可持續2-3小時,待產卵結束後雄魚斑紋才會恢復為黑色,研究發現繁殖季節中32尾種魚產卵量為 530 萬粒,平均受精率為 53% 左右。

3. 受精卵與孵化

剛產下之受精卵卵徑為0.67mm,受精卵為浮性分離之圓球型透明卵,內含一顆直徑為0.019mm之油球。水溫在24±1℃下受精卵孵化所需時間為25小時,若水溫上升至31±1℃則孵化時間縮短為16小時20分鐘。

4. 育苗

藍倒吊剛孵化平均全長為1.48mm體呈透明狀,孵化第3日卵黃囊已消失殆盡可發現開口及腸道暢通,此時仔魚會積極尋找餌料生物,為瞭解仔魚對餌料生物之嗜好性,選擇以纖毛蟲、輪蟲及橈足類幼生進行一系列初期餌料試驗,結果發現輪蟲組及橈足類幼生組至第5日時所有魚苗即全數死亡,經胃內容物檢查並未發現任何餌料生物碎片,而投餵纖毛蟲組之仔魚則有活存之現象。第5日全長為2.41mm,此時仔魚活動力強,對外物接近反應靈敏,且開始會在培育槽角落群聚;第8日部份仔魚可發現頭部及肌節處出現色素沉澱,此時仔魚已可開始提供小型輪蟲,第12日起即可兼投橈足類。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燈籠果

燈籠果 燈籠果屬於醋栗科茶蔍屬多年生灌木。株叢高1.2 米左右,果子是一個套着燈籠型莢子的小圓果,比拇指大一點,里面有很多小籽。未成熟時味極酸,成熟後呈黄綠色,完全成熟後呈紫紅色,非常甜,可以用來烤果餅,做果醬。燈籠果花朵燈籠果原產祕魯和智利,但是並不是什麼重要得產品。當地人隨便吃一點,偶爾也在菜市場看到。但是被廣泛的引入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所有番茄可以存活的地方都可以種。果醬和罐頭是居民的常用品,也經常出口。中部非洲國家,如加蓬,也有小型果園。 一、燈籠果的生育週期 1、發芽期:從種子吸水萌動到真葉露心為發芽階段,由播種到種子萌芽長出土,達到80%以上,大約需要7~15天。 2、幼苗期:苗出齊後,有80%的植株達到三片真葉,即第一個花萼形成前約20~30天。此期主要是根、莖、葉的生長時期,在生產上要採取良好的措施,培育生長發育健壯的幼苗,為高產、優質、豐產打下良好的基礎。 3、開花期:從開第一朵花開始到最後開的一朵花所持續的天數,為開花日數。最早開的第一朵花達5%的植株為開花始期,以月、日表示,植株最後開的花,而漿果又能在霜前充分成熟的日期為終花期。 4、結果期:結果期分為始期和終期。結果始期,即有5%的植株落花後,坐住果的日期。結果終期,即是終花期的花坐住果的日期。   5、成熟期:漿果成熟期,可分為始熟期和終熟期。始熟期,即有5%的植株第一個果成熟的日期。終熟期即最後充分成熟漿果的日期。燈籠果是由下向上陸續開花結果成熟的。第一個花果實膨大生長,第2~4朵花相繼現蕾、開花和結果。 二、燈籠果對環境條件的要求:   1、溫度:燈籠果性喜溫,不耐霜凍。種子發芽以30℃左右發芽迅速;幼苗生長期20~25℃、夜間不低於17℃適宜生長;開花結果期白天以20~25℃、夜間不低於15℃為宜,否則易引起落花落果。氣溫10℃以下植株停止生長。0℃以下植株受凍。經調查看,幼苗耐低溫能力不成熟,所以露地生殖時期不能過早,而必須在晚霜過後方可栽植。   2、光照:燈籠果對光照要求比較敏感,需要充足的光照。在3000~4000米燭光範圍內,生長發育協調,果實品質優良。光照不足時,植株徒長而細弱,產量下降,漿果著色差,品味不佳。因此,在生產上必須注意種植密度的合理性和打尖、抹芽、整枝的必要性。   3、水分:燈籠果需水較多,尤其在漿果開始成熟前期,枝葉和果實同時生長,需水較多,當漿果大量

蔬菜對溫度日照條件的要求

蔬菜對溫度日照條件的要求 全日照  8個小時日照 瓜類、茄果類、豆類、山藥、豆薯(地瓜)。番茄、黃瓜、茄子、辣椒等喜溫中、強光性 蔬菜夏秋季生產,玉米、青椒、西瓜、南瓜、西紅柿、茄子、芝麻、向日葵類。 其次是根莖類,如:馬鈴薯、甜菜、胡蘿蔔、白蘿蔔、甘藷、山藥等等。至少需半日照,才能生長,芋頭雖喜歡全日照,但比其他蔬菜耐蔭。  需要中等光照大白菜、甘藍、芥菜、蒜、洋蔥。  長日性蔬菜白菜、甘藍、芥菜、蘿蔔、胡蘿蔔、芹菜、菠菜、萵苣、蠶豆、豌豆、大蔥、洋蔥。 短日性蔬菜豇豆、扁豆、莧菜、空心菜。          中光性蔬菜黃瓜、番茄、茄子、辣椒、菜豆 菜豆 菜豆喜溫暖,不耐高溫和霜凍。菜豆種子發芽的適溫為20-30℃;在40℃以上的高溫和10℃以下的低溫,種子不易發芽。幼苗生長適宜氣溫為18-25℃。花芽分化的適宜氣溫為20-25℃,過高或過低溫度易出現發育不完全的花蕾、落花。 菜豆對光照強度的要求較高。在適宜溫度條件下,光照充足則植株生長健壯,莖的節間短而分枝多,開花結莢比較多,而且有利於根部對磷肥的吸收。當光照強度減弱時,植株易徒長,莖的節間長,分枝少,葉質薄,而且開花結莢數少,易落花落莢。 菜豆根系強大,能耐一定程度乾旱,但喜中度濕潤土壤條件,要求水分供應適中,不耐澇。生長期適宜土壤濕度為田間最大持水量的60%-70%,空氣相對濕度以80%為宜。開花結莢期對水分最敏感,此期土壤乾旱對開花結莢有不良影響,開花數、結莢數及莢內種子數減少。土壤水分過大時,下部葉片黃化,早脫落。空氣濕度過大會引起徒長、結莢不良。 菜豆具有深根性和根瘤菌,對土壤的要求不甚嚴格,但仍以土層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輕砂壤土或粘質壤土為好。土壤過於粘重、低溫、排水和通氣不良則生長不良,炭疽病重。菜豆喜中性至微酸性土壤,適宜的土壤pH為5-7.0,其中以州6.2-6.8最適宜。菜豆最忌連作,生產中應實行2-3年輪作。 菜豆生育過程中,主要吸收鉀和氮較多,還要吸收一定量的磷和鈣,才能良好發育。結莢期吸收磷鉀量較大。磷鉀肥對菜豆植株的生長發育、根瘤菌的發育、花芽分化、開花結莢和種子的發育等均有影響。缺乏磷肥,菜豆嫩莢和種子的品質和產量就會降低。缺鈣,幼葉葉片捲曲,葉緣失綠和生長點死亡。缺硼,則根係不發達,影響根瘤菌固氮,使花和豆莢發育不良。

為何冰箱冷凍室非得是零下18度?

為何冰箱冷凍室非得是零下18度? 不少家庭的冰箱有led面板,可顯示冷藏室和冷凍室溫度。每次看到那個零下18℃,不少人,包括筆者在內就會禁不住提出一個小疑問:為什麼冷凍室溫度非得是零下18℃?最多零下1℃不就結冰了嗎?搞這麼低溫度實在是浪費電呢。 聰明如很多人是這樣推測的 百思不得其解,於是很多人,包括筆者在內就開始推測後面的機制了。冷凍室的零下18℃其實不費電,相反,它是節約電力的一個好措施。為何? 冰箱隔一段時間,內部溫度升高後,它就要啟動壓縮機,嗡嗡嗡的。頻繁啟動壓縮機不僅耗電,冰箱的壽命也會降低,還有就是很吵人。怎麼辦?簡單,先把冷凍室的溫度搞得低低的,比如零下18℃左右。 然後,冷凍室的冷氣往上走,來到冷藏室,如此,就能長時間保持冷藏室的溫度處於0到8℃以內了。 待冷凍室的冷氣散失過多,溫度升高到零下幾度時,再啟動冰箱的壓縮機把溫度再次降到零下18℃,如此,冰箱的啟動次數就變少了。 實際是這樣嗎?很遺憾,不是。 原因之一:不一樣的水 水到零度以下就結冰了,這是絕大多數人的認識。然而仔細一想,這不適用於冰箱的冷凍室。因為冷凍室存放的不是上百升礦泉水,而是各種各樣的食物。 食物中含有大量水這沒錯,但這些水同時含有大量的鹽、糖等物質。就像每1升海水中大約含有35克鹽,所以平均起來,要到零下1.33℃時海水才會結冰。 因此,要想把食物凍結,並不是溫度只要達到水的冰點就可以,得保證足夠低的溫度,食物中的水才能凍結,這很重要,因為食物中只要有液態水存在,這就等於是為各種細菌的繁殖提供了必備條件。 圖為牛肉薄片在不同溫度和不同時間內測得的牛肉中凍結水量的曲線。 當牛肉薄片的溫度為零下4℃時,只有70%的水分被凍結;溫度下降到零下9℃左右時,也還有3%的水分未凍結;即使牛肉薄片的溫度降低到零下18℃時,也不是100%的水分都被凍結住。 原因之二:嗜冷微生物 根據微生物對不同溫度的適應範圍,可將微生物分為三大類,嗜熱菌、嗜溫菌和嗜冷菌。在食物的冷藏和冷凍過程中,我們面對的「敵人」是嗜溫菌和嗜冷菌。 一般來說,能引起食物腐敗和食物致毒的嗜溫菌,在低於3 ℃情況下不產生毒素,當然,個別菌種例外。 而對於嗜冷菌,一般得在零下10 ℃到零下12 ℃時才會停止生長。 有的黴菌甚至要到零下15~零下18 ℃時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