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東尼·波登本人其實對 Instagram 並沒有太多想法。他並不想用食物照片吸引粉絲、打造社群光環。「分享食物照片並不可取,」波登在 2014 年接受 Smithsonia 採訪時表示,「這等於暗示別人說他們吃東西的品味很糟,而你吃的東西更有趣。」比起用餐照,他更常發有關藝術、搖滾偶像或他女朋友的照片給他的 230 萬名粉絲。如果通常他一旦發食物照,多半看起來都像是針對性的批評;像有一次他在遊艇上 PO 了一連串的魚子醬閃閃發光金黃色蛋黃的照片,但最後說「這頓牛排午餐根本不合理。」(在三月波登接受時代雜誌時,他強烈表達了對這頓午餐的不滿。)
但就算波登不那麼喜歡 Instagram,他也是個很會使用 Instagram 的人 -- 畢竟,他在整個職業生涯中善於跟讀者建立起屬於 FOMO 的社群認同感。波登的座右銘概念很模糊:「去旅行吧」。但這並不意味著你得去任何地方,也不代表你一定把那種十分精緻,經過制度化的奉為圭臬(雖然他本人很喜歡 El Bulli 這間三星分子料理)。波登的理念是呼籲人們多多去體驗世界,既使是會被多數美國人忽略的世界角落; 你可以從他的 2005 年推出的節目《波登不設限》看到這點。《波登不設限》的節目內容都通常都是一段非常特別、奇異的食物之旅,你可以看到他去吃冰島腐爛的鯊魚膽、摩洛哥的烤羊睾,還有越南的活生生眼鏡蛇心臟,甚至疣豬肛門都敢吃。在一集中,他的舊金山全肉之旅表達了這種反神秘色彩的頃向,同時也讓不少素食主義者們都嚇壞了。
沒有任何東西能比波登 2000 年出版的第一本書《Kitchen Confidential》,更能表達他對餐飲業黑暗、奇怪文化的關注。當時,飲食主流文化大多聚焦在成功的餐廳、廚師與企業經驗。但是,波登把這個聚光燈轉向了幕後,關注那些餐飲業裡不入流的兄弟會文化。他那深入產業的視角對那些紐約高級餐廳而言就像烤羊睾丸一樣。這本書,就像波登所有出版物一樣,他會把這些不堪的東西直接貼在你的臉上。「好的食物與進食體驗,都跟血液、器官這些殘酷的事實有關。」,紐約客推薦本書的開場白寫著。不管好壞,《Kitchen Confidential》都給予食物一種新的正當性,人們應該更全面了解食物怎麼來的、怎麼生產、怎麼製作。
是的,實際狀況往往更糟。在我 22 歲的時候第一次《Kitchen Confidential》這本書時它已經出版近十年了,在那種充滿陽剛文化的環境裡,這本書扮演了把我推離餐館業的重要部分。(我在波登的書裡看到自己在這男性至上的環境中沒有未來,所以我很快打包我的刀子,然後離開。)雖然波登因為環繞世界,吃了那些經常由世界各地女性烹飪的食物受到歡迎。但他仍然是一個白人,跟發展中國家有段明顯地距離。
今年 61 歲的波登自殺了。他在最近幾年常常自嘲「白人應該在世界另一端,介紹貧困他國人民的美食因而聞名嗎?」他在《波登不設限》最後提出了這個問題。節目中這句話出現在波登 Pok Pok 大廚 Andy Ricker 的對話,但他的觀眾聽出了其中的雙重含義。多年以來,波登一直避開指責他對餐飲業有不利影響的任何批評,但在#MeToo 運動興起後,他立即轉變態度,在 Slate 採訪時說自己是「極其古老和壓迫體系中的領導人物」,「所以我不能責怪別人怎麼看我(指之前常在廚房裡破口大罵的行為)。」。就跟《波登不設限》與後來許多節目一樣,他也用自己的社群平台分享那些不人為知,或至少前所未聞的故事。
但如果說波登還創造了什麼,那應該就是他又愛又有點討厭的東西:Instagram 食物文化。波登的流浪癖讓他的粉絲得以擺脫單調的高級餐廳體驗,讓粉絲對不同食物充滿十足好奇,並以此作為探索世界的一種方式。如果沒有波登,現在可能沒有人在 Google 上分享那些賣午餐的街頭小吃車(編註:這是指美國)。波登在各地徒步旅行告訴了我們一件事:食物是一種最深層的文化,是你我對話的開端,也是體驗世界最好的方式。
但就算波登不那麼喜歡 Instagram,他也是個很會使用 Instagram 的人 -- 畢竟,他在整個職業生涯中善於跟讀者建立起屬於 FOMO 的社群認同感。波登的座右銘概念很模糊:「去旅行吧」。但這並不意味著你得去任何地方,也不代表你一定把那種十分精緻,經過制度化的奉為圭臬(雖然他本人很喜歡 El Bulli 這間三星分子料理)。波登的理念是呼籲人們多多去體驗世界,既使是會被多數美國人忽略的世界角落; 你可以從他的 2005 年推出的節目《波登不設限》看到這點。《波登不設限》的節目內容都通常都是一段非常特別、奇異的食物之旅,你可以看到他去吃冰島腐爛的鯊魚膽、摩洛哥的烤羊睾,還有越南的活生生眼鏡蛇心臟,甚至疣豬肛門都敢吃。在一集中,他的舊金山全肉之旅表達了這種反神秘色彩的頃向,同時也讓不少素食主義者們都嚇壞了。
沒有任何東西能比波登 2000 年出版的第一本書《Kitchen Confidential》,更能表達他對餐飲業黑暗、奇怪文化的關注。當時,飲食主流文化大多聚焦在成功的餐廳、廚師與企業經驗。但是,波登把這個聚光燈轉向了幕後,關注那些餐飲業裡不入流的兄弟會文化。他那深入產業的視角對那些紐約高級餐廳而言就像烤羊睾丸一樣。這本書,就像波登所有出版物一樣,他會把這些不堪的東西直接貼在你的臉上。「好的食物與進食體驗,都跟血液、器官這些殘酷的事實有關。」,紐約客推薦本書的開場白寫著。不管好壞,《Kitchen Confidential》都給予食物一種新的正當性,人們應該更全面了解食物怎麼來的、怎麼生產、怎麼製作。
是的,實際狀況往往更糟。在我 22 歲的時候第一次《Kitchen Confidential》這本書時它已經出版近十年了,在那種充滿陽剛文化的環境裡,這本書扮演了把我推離餐館業的重要部分。(我在波登的書裡看到自己在這男性至上的環境中沒有未來,所以我很快打包我的刀子,然後離開。)雖然波登因為環繞世界,吃了那些經常由世界各地女性烹飪的食物受到歡迎。但他仍然是一個白人,跟發展中國家有段明顯地距離。
今年 61 歲的波登自殺了。他在最近幾年常常自嘲「白人應該在世界另一端,介紹貧困他國人民的美食因而聞名嗎?」他在《波登不設限》最後提出了這個問題。節目中這句話出現在波登 Pok Pok 大廚 Andy Ricker 的對話,但他的觀眾聽出了其中的雙重含義。多年以來,波登一直避開指責他對餐飲業有不利影響的任何批評,但在#MeToo 運動興起後,他立即轉變態度,在 Slate 採訪時說自己是「極其古老和壓迫體系中的領導人物」,「所以我不能責怪別人怎麼看我(指之前常在廚房裡破口大罵的行為)。」。就跟《波登不設限》與後來許多節目一樣,他也用自己的社群平台分享那些不人為知,或至少前所未聞的故事。
但如果說波登還創造了什麼,那應該就是他又愛又有點討厭的東西:Instagram 食物文化。波登的流浪癖讓他的粉絲得以擺脫單調的高級餐廳體驗,讓粉絲對不同食物充滿十足好奇,並以此作為探索世界的一種方式。如果沒有波登,現在可能沒有人在 Google 上分享那些賣午餐的街頭小吃車(編註:這是指美國)。波登在各地徒步旅行告訴了我們一件事:食物是一種最深層的文化,是你我對話的開端,也是體驗世界最好的方式。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