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田 又稱圩田。圩即堤的意思。圍田、圩田就是築堤以繞田的意思。長江中下游地區,許多地方由於臨近江河湖海,地勢低窪,容易被水淹浸,不利農作,於是需要築堤擋水,是有圩田的出現。 春秋末年,吳越兩國,就在長江下游的太湖地區開始圍田,當時的蘇州城附近都有大片圍田的分布。唐宋以後的圍田已不是簡單的築圩圍水,還有河渠、門閘等水利設施。加上這些水利設施之後,築圩的作用已不再是簡單地擋水,還可以在乾旱時開閘引江水進行灌溉,使圩田成為旱澇保收的穩產、高產田,給農民帶來很大的利益。 圩田的發展,擴大了耕地面積,對於糧食產量的增加和人口的增長起了很大的作用,宋代出現的「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以及明清時期出現的「湖廣熟,天下足」的說法,都與圩田的發展分不開。 梯田 在山區丘陵區坡地上,築壩平土,修成許多高低不等,形狀不規則的半月形田塊,上下相接,像階梯一樣,有防止水土流失的功效。 梯田最早起源於何時不得而知,有人認為《詩經》中的「阪田」就是原始型梯田。唐代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已經開發出了梯田。不過梯田之名,始見於宋代,南宋詩人范成大在《驂鸞錄》中記載了他在袁州(今江西宜春市)所看到,丘陵山坡上都是水稻田,一層一層的直到山頂上,稱為梯田。當時閩、江淮浙蜀等地都有許多梯田的分布。其中又以福建的梯田最多。 架田 又稱葑田或浮田,是一種漂浮在水田上的農田。這種農田最初是由泥沙自然淤積水草,如菰又名葑 (茭白)等的根部,日久浮泛水面而形成的一種自然土地,東晉時,長江流域便開始利用這種土地種植水稻等作物。而葑田之名,則最早見於唐朝。 後來人們便模仿葑田的形成機理,作成木架浮在水面,將木架裏填滿帶泥的菰根,讓水草生長糾結填滿框架而成為人造耕地。開始時,人們仍稱其為葑田,元代則正式將葑田命名為架田。架田已突破了葑田的限制,而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造耕地。 五代時期,一本名為《玉堂閒話》的書中曾記載了一個菜地被盜的案子,說的是廣州番禺縣有人到縣衙告狀,稱自己的一塊菜地被人盜走,現發現這塊菜地就在某處,請縣官做主,追回菜地。縣官雖覺蹊蹺,但還是進行了調查,原來這個被盜走的菜地是一種飄浮在水面上的,由泥沙自然淤積水草根部而形成的,並由人工加以開闢利用的人造耕地。 備註:晉代稽含編《南方草木狀》,書中記載南方人用蘆葦編成筏,筏上作小孔,浮在水面上,把蔬菜種...